在茅盾的笔下,上世纪 40年代初的宝鸡有一股特别的魔力。旅馆天天客满,在旅馆里居住的长客,不仅手握三万担棉花,而且什么紧俏资源都能搞到手。“宝鸡有前途!”当时人们这么说。
茅盾为啥会来宝鸡?抗战爆发后,茅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1940年,他逃出新疆军阀盛世才的虎口,取道兰州、西安,于 5月末到达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10月,根据革命工作需要,茅盾从延安到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也就是在这一次的旅途中,茅盾路过了宝鸡,写下了这篇《“战时景气”的宠儿——宝鸡》。在茅盾笔下,一个“繁荣”得异乎寻常,充满矛盾却又真实的宝鸡城出现在我们面前。
文章开篇不久,茅盾就先说出宝鸡“繁荣”的原因——交通。在他笔下,正是因为陇海铁路和川陕大道,才让“宝鸡的田野上,耸立了新式工厂的烟囱;宝鸡城外,新的市区迅速地发展,追求利润的商人、投机家,充满在这新市区的旅馆和酒楼;银行、仓库,水一样流转的通货,山一样堆积的商品和原料。”
随后,茅盾用细腻的描述,将宝鸡新市区的繁荣景象展现在读者眼前。这里的旅馆天天客满,而且数目不少,“一条街上招牌相望,你一家一家进去看旅客牌,才知道长包的房间占了多数。”“而且也还有好馆子,陇海路运来了海味,鱼翅、海参,要什么,有什么。”茅盾不禁发出感叹,“宝鸡,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那些在宝鸡长住的客商,也被茅盾称为“不可思议的‘魔术家\’”。
但茅盾并没有被宝鸡的繁荣迷住眼。他明白,这天天在膨胀的新市区还不能代表宝鸡的全貌。于是他登高远望,走进山村,与村民交谈。他看到曾经小康的三口之家,如今只能温饱;他看到婴儿没有棉衣,只能睡在棉絮里;他听到这户人家种植的棉花被低价强收,小麦的一半又要充作军粮,为了逃避抓壮丁,还要付给保长很多钱。家里虽然还有一头猪,但还不够明年丈夫交壮丁钱的一半。最后,茅盾才感叹说,正是这些人,才成就了宝鸡新市区的豪华奢侈,是他们给宝鸡赢得了“繁荣”。
新闻推荐
搭建服务平台工作送到家门口 宝鸡高新区磻溪镇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在凤鸣村举行
王妙媛记者张伟文/图3月20日,宝鸡高新区磻溪镇2018年“春风行动”暨春季攻势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在凤鸣村举行。此次招聘会旨在解决镇内企业“用工荒”和返乡就业人员的求职问题,为用工企业与广大求...
宝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宝鸡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