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李鹏在给患者诊断病情。本报通讯员何欢摄
本报记者王帅高振博
核心提示
医院最忙碌的就数急诊科了。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无休,面对的都是急危重症的病人,值夜班也是常态。4月27日晚上,在宝鸡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李鹏和同事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也使一名名急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4月27日23时15分,在宝鸡市中心医院急诊科门口,一声急促的刹车声骤停。急诊科医生李鹏和一名护士推着急诊车床,从大厅冲到急救车前。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捂着胸口,眉头紧皱,满头是汗。他们把老大爷移到车床上,赶忙推向抢救室。
吸氧、测血压、做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李鹏和护士分工有序。23时20分,第一张心电图从心电仪自动打印出来。李鹏注视着心电图上的波形,几秒钟之内做出判断,是急性心梗。他立即与心内科值班医生联系,对接做手术事宜。23时30分,心内科医生赶来。简短交流完,李鹏就和护士推着急诊车床,沿着医院走廊一路小跑200米,把病人送到手术室。与做手术的医生交接完毕后,李鹏终于松了口气。此时是23时45分。
“急诊科是救命的。”擦了擦额头的汗,李鹏说,“治疗急性心梗,12小时内效果最理想。急诊科把病人命保住后,再转移到对应科室做相关治疗。”
医院最忙碌的就数急诊科了。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无休,面对的都是急危重症病人,值夜班也是常态。4月27日就轮到李鹏值夜班。他17时30分就到岗了,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早上8时。每隔6天他就要经历这样一个不眠之夜。
“上夜班,神经半点不能放松。心梗、脑梗、车祸伤、急性腹痛……晚上各种紧急情况都可能遇到。”李鹏正说着,就被身旁的护士叫了出去。
一番忙碌后,李鹏又在抢救室的工作台前短暂坐定。他从白大褂的口袋里取出一个蓝皮本,记录起来。这是5年前李鹏来急诊科后养成的习惯,当时他刚从兰州大学研究生毕业。“我把在诊疗中遇到的一些特殊案例或疑难问题及时记录下来,空闲时再认真检索文献对照反思。”李鹏说,“急诊科虽然工作压力大,但个人成长也快很多。”
经过两年的适应期,李鹏在处理急诊患者时更加自信、果断。每当把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他的心中就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忙碌间隙,李鹏走到急诊科大厅透了口气,讲起了半年前一个深夜里的故事。
当时,一位老人来就诊,紧捂着胸口,说患有心梗。李鹏赶紧让家属把老人扶到抢救室,准备做心电图。老人刚坐到床边,突然丧失了意识,从床边滑到地上。看到此状,李鹏和家属立即把老人抬到床上。他双手交叉,开始做胸外按压。
李鹏同时大声说:“准备除颤仪!”
身旁护士说:“除颤仪到!”
“非同步,200焦耳,充电!”李鹏说。
随着几声“嘟嘟嘟”的声音,电充好了。“所有人离开!”李鹏立即说。
“放电!”李鹏刚说完,护士就拿着除颤仪的两个手柄,按在老人的胸前。老人的身体猛地向上一震。
紧接着李鹏继续上前按压。过了一会儿,老人的手臂突然伸起来,去拨李鹏的手,要把手从他胸前移开。“好了,好了!”李鹏突然兴奋起来。病床上监护仪的曲线也重新显示正常。
“呼吸心跳骤停是心梗最严重的并发症。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分钟。”李鹏回忆说,“当时幸亏是在医院里,要是在家中突发这种情况,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抬头看看抢救室墙上挂的钟表,时针已指向了“3”。李鹏微微打了个哈欠。值夜班到凌晨三四点是最困的时候,但经常此时会有好几个患者围在跟前。“看着他们期待、急切的眼神,困意一下子就全没了。”李鹏说。
4月28日早上8时,李鹏和值白班的同事开始交接,他的一夜工作马上要结束了。
“值完夜班,坐公交车回家的这段路上,我感到是最放松的。我琢磨着晚上给妻子准备几个拿手菜,美美吃一顿。”在晃动的公交车上,李鹏笑着说。
新闻推荐
记者董宁宁邓锦龙4月29日上午,由陕甘川宁毗邻地区旅游合作联盟成员单位共同举办,旅游合作联盟秘书处和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
宝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