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从未经历磨难,年少不更时也有过对前辈的不解。在这个特殊的庚子年,让我更清晰的意识到,是我们的父辈、祖辈、先辈们的付出与牺牲,是他们曾经默默地承担与承受才创造了当下大好时代。青年一辈的我们一样流淌着滚烫的热血,薪火相传,矢志不渝,必不辜负这锦瑟年华!” ---赵岩
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也是不平静的,逆风而行的医务工作者成为防控疫情最美的画面,在宝鸡市中医医院,就有这样一位医生,他主动请缨,驰援江夏方舱医院,在一线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为防控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就是宝鸡市中医医院脑病二科主治医师赵岩。
疫情防控是一场看不见硝烟但却生死攸关的激烈战斗,初到方舱医院,作为年轻医生,赵岩和其它医护同仁一样内心充满了紧张感,正如网上所言“哪有什么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为素昧平生的人全力以赴罢了”。而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阻击战里,赵岩在江夏方舱医院表现出来的担当、勇敢、责任、是对当今“医生”这个职业最好的诠释。
在江夏方舱医院,赵岩是宝鸡市中医医院参加全市首批中医驰援医疗队中首位采集患者鼻咽拭子工作的医生。他有时要工作到凌晨四五点钟,鼻咽拭子对于新冠患者的核酸检测至关重要,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核酸检测,其作为新冠肺炎的核心指标,采集工作的准确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在方舱医院,患者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是患者出院的一项重要指标。这项操作对采集医生技术水平要求十分高。面对新工作带来的挑战,赵岩没有退缩,及时总结采集经验,并与周围医护人员积极交流总结,练就了“稳准快”的采集技能,确保迅速安全又准确地完成鼻咽拭子的采集工作。
鼻咽拭子的采集工作是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因为每一位患者都要暴露他的鼻腔,要求患者的口罩会戴一半遮住他的嘴巴,然后通过鼻腔,用鼻咽拭子探到咽后壁,顺时针、逆时针各转五圈,留取患者鼻腔里面的粘液,来检测里面有没有核酸,判定这个核酸是阴性还是阳性的。每一次的采集工作,赵岩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快速准确的完成,因为当拭子碰到患者的咽喉壁,很容易引起患者刺激性的咳嗽或打喷嚏,那么带有病毒的飞沫就容易造成传染的风险。为了做好充分防护, 赵岩除了需要穿戴N95口罩、外科口罩、帽子、护目镜及普通一次性隔离衣、防护服、靴套、鞋套、三层手套等一系列常规进舱防护外,还要再穿上一层蓝色的隔离衣、面屏及头套,拖着重重的防护服,让赵岩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迫感,但只要开始采集工作时,他便会全神贯注,似乎全身充满了力量,专业认真的做好采集工作。
赵岩经过几次查房并与患者沟通后发现患者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情绪,看到其他病友出院心里会受到一定影响,这种情况在赵岩的从医经历中也遇到过。正如特鲁多医生的那句:“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面对患者低落的情绪,赵岩往往会拿出自己的“话疗”本领,引导患者给他们加油打气,并结合自己的专业教给他们一些穴位按摩的办法缓解压力。
有一对60岁左右的夫妇,叔叔症状很轻,住院没多久,症状基本消失,核酸检测CT复查基本正常,一开始安排他出院,大叔总是拒绝,后来大叔说他想等老伴好了以后一起走,他担心老伴一个人在这儿精神压力大,但是那个阿姨入院后症状改善不明显,CT也不乐观,阿姨经常会觉得胸闷不舒服,伴有失眠,一开始查房时话也不,后来有一次核酸检测呈阴性后她的话明显多了,但是两天后的复查又是阳性,CT改善也不明显,阿姨的精神压力很大,睡觉需要靠药物才能入睡,于是赵岩就耐心的劝慰,告诉阿姨要有信心,一起都会好到,叫她不要着急,之后又教给她一些穴位按摩的办法,帮助她改善睡眠,放松情绪。阿姨觉得颈椎不舒服,赵岩给她教颈椎操,缓解症状,后来终于连续两次核酸检查是阴性,CT也明显改善,最后他们老两口一起出院。
赵岩说在方舱医院工作时,满满的责任感常常让他觉得浑身都是劲儿,只想多做一点,多帮助一位病人及早康复。也是在这份医者仁心的鼓舞下,赵岩在江夏方舱医院火线入党,并且荣获了江夏方舱医院“第三批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病毒是无情的,让人畏惧,但人是有情的,让人温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很多向赵岩一样的医护工作者挺身而出,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走在战“疫”最前沿。党旗始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高高飘扬,谱写出一首最美、最动人的时代赞歌!(宝鸡卫生健康委员会)
新闻推荐
“当天接到电话后,我对患者进行了初步问诊,患者家属根据我的指示进行反馈后,我得出结论,患者是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疫情期间...
宝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宝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