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叮铃铃……”6时30分,一段闹铃打破了武汉清晨的宁静,躺在床上的吕亚妮揉揉惺忪的睡眼,便起身拿起桌边的笔记本,盘算着今天有几家社区需要走访?昨天走访的社区里志愿者、一线工作者、逝者家属们的心理辅导中有哪些做得还不够?今天的工作要如何开展?像每日清晨这样的头脑风暴,宝鸡援鄂心理咨询师吕亚妮在武汉坚持了40多天,只为武汉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带来更加对症的“心灵解药”。
“吕亚妮,准备东西,买时间最近的一趟高铁,前往武汉开展疫情心理援助,你可愿意,给你一小时考虑时间。”3月18日15时左右,正在家里陪孩子的吕亚妮接到了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指派任务,要求以联合会“心社联动送安心”公益行动专家成员的身份,前往武汉开展应对疫情心理援助。
接到电话时,吕亚妮丝毫没有犹豫,马上决定接下这项任务,她将孩子安顿给家人照顾后,便在手机上订了次日上午12点45分前往武汉的车票。随后,她赶紧收拾东西,准备随身防疫物资。
“这次不同以往,防疫的主要方式就是隔离,但我们心理援助、心理治疗最好的方式是面对面,如何做到与援助对象面对面的同时自己又不被感染,这是一个问题;而且作为外来人员,武汉社区当地人是否信任我们。”带着这样的担忧,吕亚妮全副武装,像逆行的战士般奔赴武汉。
疫情之下,所有人都要回归社区,什么样的心理咨询模式是大众可以接受的?什么样的心理服务是大众迫切需求的?又怎样快速入手开展服务?作为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社联动送安心”公益行动专家,吕亚妮心想,该如何借助在武汉支援的机会,用专业的眼光、实地的走访、案情的分析,总结出一套疫情之下社会心理服务的经验和模式,并将之推广到全国。
带着这些任务,吕亚妮和同伴立即投入工作,每天定点走访社区做调研、了解居民情况、开展心理服务。但因为外地人员的这个身份,让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重重困难。
“我们刚开始进社区时,因为是外地人,就得接受层层盘问,待身份核实后,才能进入到社区里面,但进去后,大家会因为我们是外来人员,从身心上与我们保持距离,面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很难开展。”吕亚妮回忆说。
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吕亚妮和同伴在当地15个社区之间来回奔波,加强与社区工作人员的沟通联系,建立信任,并积极参与“社区安心小屋”硬件搭建,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分级分类开展线下心理援助服务,为当地社区群众持续提供专业心理服务。
吕亚妮说,迷茫、焦虑是疫情下很多武汉居民都有的情绪,作为心理咨询师需要向求助者传达“我在听,放心,你不是一个人,有我们一起陪伴你、支持你”的信号,帮助他们稳定情绪。
专业的心理疏导,温柔的沟通交流,让吕亚妮与社区的工作人员慢慢熟络了起来,不少社区书记主动联系吕亚妮,为他们小区的居民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而居民们说得最多的话是“你们来了我们的心也定了,真的太感谢你们了。”临走时,武汉部分社区书记还为他们送来表示感谢的锦旗。
在武汉支援的40多天里,吕亚妮想方设法开展有效心理援助服务,尽可能拉近与受援者的距离,反复沟通、倾情交流,让一颗颗心灵得以安抚,回归健康。
吕亚妮回忆说,初到武汉时,空荡荡的马路,冰冷的空气,整个城市非常寂静,让人有些压抑。但解封当天,高速路口解封的大旗一挥,车辆发动起来,一声声鸣笛,一束束闪光灯,叫醒了整个城市,不少车辆在道路上来回行驶着,用速度感知着这个城市的一切,不少司机摇下车窗,鼓掌庆祝,留下激动的泪水……看到这一幕幕,吕亚妮所有的疲倦在此刻都烟消云散。
4月27日,历经40天,吕亚妮启程返回宝鸡,圆满完成心理援助武汉任务,离别时,她暗下决定,等一切全部安好,再来武大看樱花、逛黄鹤楼、品户部巷小吃。
回到宝鸡后,吕亚妮没有停下工作。她将这次援鄂心理援助活动进行详细的梳理总结,形成一份关于突发状况下如何有效开展心理援助活动的资料。这对日后行业内开展同类活动提供了借鉴和指导。吕亚妮说,下一步,她将积极推广“五社一心”(专业社工、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社会组织、社区资源,一个心理医生)心理咨询模式,助力宝鸡社会心理服务的建设。(宝鸡新闻网记者 罗君)
新闻推荐
宝鸡新闻网讯(记者张超)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5月12日,金台区十里铺街道斗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宝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宝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