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县渭河生态修复工程
见习记者 陈瑾 本报记者 陈艳
2014年已经渐入尾声,渭河三年治理也进入收官之际。
当越来越多渭河变清的消息在坊间流传时,你可想象新形势下环保的强大压力,正推动着无数的大型排污企业,不断往节能减排领域变革创新。近年来,陕西省大力整顿造纸企业,目前关中地区造纸厂由原来近千家精简至140余家。这些企业不断地探索技术革新以求生存,同时也不断地刷新着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位于宝鸡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陕西圣龙纸业公司就是这其中一员。
建全省首家造纸污水处理站
陕西圣龙纸业公司是一家1988年就投产的老企业,早期,由于环保意识薄弱,造纸厂产生的污水在进行简单的处理之后就排进了几步之遥的母亲河。这群在渭河边长大的工人也是亲眼看到了这条河从清澈见底的样子变得浑浊不堪。“我们谁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我们想做的企业是能够长远发展的,而不是依靠短期利益走一步看一步。”企业负责人屈红社告诉记者,作为普通工人,他们对母亲河有着深深的内疚,并在学习了专业知识后更加坚定了要造纸先治污的决心。
1999年,在政府的领导下,企业投资800多万元,建成了陕西省第一家造纸废水处理站。建成投入运转后,2000年6月,陕西省环保局在圣龙纸业公司召开了造纸行业污染治理现场会,向全省推广了圣龙纸业公司废水治理经验,成为造纸企业中的环保先锋。2005年,又投资2200万元新建了废水处理扩建工程,日处理能力18000m3,并于2008年通过省级验收。此后,公司每年都要启动一个新的环保项目,期间历经了造纸行业排放标准由450调严至50的四次重大变更,至今已经累计投入1亿多元进行废水治理,引进了先进的治理设施,做到了稳定达标排放。
推迟发工资也要治污减排
作为全省第一家建立污水处理站的造纸厂,其治污减排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最开始的困难是没有技术。在政府的引导下,造纸厂组织了考察团,对已有经验的周围省份进行学习,并引进技术带入自家企业。从工程上马、改造,从设计、施工到竣工调试,每一个环节企业都反复讨论,仔细把关。
技术难题解决了,摆在企业面前最困难的就是资金的问题。从最开始一期工程的880万元到最后不断投入累计至1亿元,企业经历舆论的质疑和群众的责难。由于圣龙造纸企业最开始是大队企业,改为股份制后,当地村民或多或少都抱着分红的心态企盼着企业茁壮发展,企业负责人屈红社说:“村民们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赚到,能不能分红。”平白无故支出如此巨额资金建一个没有短期利益的污水处理站,是许多人无法理解的。
“那时候大家都在议论,别的造纸厂都没有干吗非当出头鸟。”面对这样的压力,企业内部却团结一致,大家都意识到只有把环保搞起来才能将企业做大做长久,大排污企业的转型是早晚的事情。在工程实施中,每遇资金紧张,就有员工主动提出停发福利待遇、迟发上月工资等建议,连计划急需修建的职工宿舍楼工程也一推再推,直到一期工程建成后才动工,而办公大楼改造设计图纸至今没有实施。
在治污的同时,企业狠抓减排推进技术改造,降低水耗,改造废水处理设施,提高工序处理效率,降低排放量,引进了先进的治理设施,做到了稳定达标排放,实现治污减排两不误。企业持续不断的环保投入与达标运行,为步入良性循环的科学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有良心的企业
环境保护工作不仅没有限制企业发展,反而促使企业实现腾飞:企业目前拥有5条造纸生产线、资产总值4亿元、年生产能力20万吨,集制浆、造纸、热电联产为一体,也是西北地区较大的纸板生产企业和陕西省造纸单机产能最高、自动化装备水平领先的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企业。
圣龙一直秉持这样的发展理念:企业的治污工程应以长远的社会效益为前提,不能图一时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要做有良心的企业。
屈红社说:“圣龙纸业每年需要付出600多万元的废水处理运行费用,这确是一项不小的支出,但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后,使渭河不受污染,使生态环境正常,这就是最大的社会效益。只要有了社会效益这个前提,企业才能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只有绿色发展才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的不二法门。渭河变清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赵智宝治林祥)近日,岐山县慈善协会积极开展集中救助困难群众活动,采取举行困难群众救助发放仪式的办法,两次共发放救助金13.2万元,使全县128名困难群众得到救助,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据...
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岐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