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来之食——岐山臊子面
每逢节假日,在“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岐山县凤鸣镇北郭村民俗旅游非常火爆,游人如织,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在万家乐民俗接待户院内,数十桌宴席摆得满满当当,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游客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地地道道的西岐传统特色名吃——岐山臊子面。“游周礼之乡,品正宗臊子面”已成为民俗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岐山臊子面
——中国面食的活化石
提起岐山,人们肯定最先会想到的是“凤鸣岐山,周公故里”的典故,当人们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感知博大精深的周礼文化时,一定会品尝被誉为“神来之食”中国面食的“活化石”——岐山臊子面。
据记载,岐山臊子面起源于西周时期,又被称为“蛟汤面”。相传在数千年前,渭河之中有一蛟龙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周文王命兵士将其射杀。据说龙肉味美鲜香,食之避邪益寿,遂将千斤龙肉切成肉丁臊子,放在几十口锅中,调制成汤。人们将面条捞在碗中,周文王亲自掌勺舀汤,吃完面后又将汤倒入锅中,使整个部族都吃到了蛟龙肉。此后,臊子面以猪肉代替做成臊子肉,吃臊子面只吃面,不喝汤,吃完面后汤又倒回锅里,重加调料,循环往复,传承至今。据考证,臊子面源于周代祭祀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献给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份次序上饭。吃面剩下的汤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
岐山臊子面以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名噪三秦,誉满西北。其营养丰富,保健性强,加之独特的地域原料,如酸香可口岐山醋,精选岐山面粉、“透心红”红萝卜及色泽红亮、辣味浓香的秦椒面等,使得岐山臊子面面食特色更加突出。
岐山臊子面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烹饪技艺、浓厚的乡土气息,经过世世代代的岐山人的传承加工,精心制作,风味特色享誉海内外。2009年被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2011年评为“中华名小吃”和“陕西名小吃”,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岐山臊子面作为宝鸡美食的主要代表助推宝鸡市一举获得最中国美食城市荣誉称号。2015年12月29日,岐山县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臊子面之乡”荣誉称号。
岐山臊子面
——承载浓浓的“乡愁”
在岐山当地,臊子面是婚丧嫁娶、接待贵宾时必不可少的最神圣的食物,也是男女老少最喜欢的面食。在农村,每逢一家婚丧嫁娶、孩子满月、老人过寿,都是全村聚宴,吃臊子面,至今仍是大锅下面,大锅浇汤,盘上盘下,打汤回锅,谁都没有嫌弃,倒觉得这汤越热越入味。每家农户逢年过节、接朋待客都要以岐山臊子面款待客人。每个餐馆酒店,也都离不开岐山臊子面这道金字招牌。全县所有厨师、巧妇,人人都能做出一口味道纯正的岐山臊子面。
而在被誉为“陕西民俗第一村”的西岐民俗村,“吃岐山臊子面、住农家院、体验西岐民俗风情”的“农家乐”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深受游客热捧。周末或者节假日,请朋友和家人到民俗村吃正宗岐山臊子面已成为广大市区居民的新追求。据凤鸣镇北郭村党总支书记郭拴奎介绍,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北郭民俗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全村80多户臊子面接待户逢节假日基本爆满,像美阳等比较大的接待户还得提前预定,否则就得排队就餐。
近年来,开业的饭店和民俗村接待户顺应消费人群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机器面、大刀铡面、手工挂面、绿面、裹裹面、宽面、扯面等相继推出,而且碗碗新汤不回汤。目前,以岐山臊子面为代表的岐山特色美食,已成为群众致富的一大产业支柱。全县已发展民俗食品企业44户,从业人员3800多人,酒店饭店、农家乐接待户、小吃摊点达到1350户,从业人员5400多人,全县乡村旅游产业强势崛起。
岐山臊子面
——正在逐渐做大的“天下第一面”
2015年12月15日,岐山臊子面全国市场启动签约仪式在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顺利举行。签约仪式上,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实施企业陕西秦忆浓食品有限公司分别与广东省代理商、宝鸡市艺昊工贸有限公司及北京市陕西商会签订了加盟合作协议,标志着岐山臊子面进军全国市场序幕正式拉开。
岐山臊子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积淀,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结晶和陕西美食最富有的文化特色的地方名吃。自2014年底,岐山臊子面开始走上了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轨道。在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天下第一面”的题词巨石屹立在院内,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知名新闻人、品牌专家、经济学家艾丰在《岐山臊子面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工程总体设计》中把岐山臊子面表述为“跨越时空的中国名吃”,并为岐山臊子面题词“天下第一面”。
岐山臊子面保护和传承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关于推进臊子面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工作实施意见》和《岐山臊子面“三化”工程总体设计方案》相继出台,岐山臊子面“三化”龙头企业陕西秦忆浓食品有限公司负责承建的岐山臊子面文化产业园备受关注。投资2000万元的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形象园、展示园、文化园方案设计全部完成;岐山臊子面形象体验店、物流园区、臊子肉、臊子汤生产线正在建设之中。1月28日,正在臊子面文化产业园指导园区建设的岐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臊子面“三化”领导小组组长王润军高兴地说:“‘中国臊子面之乡’这块‘国字号\’名片,对于加快推进岐山臊子面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做大岐山臊子面产业集群、弘扬中国民俗产业文化具有深远意义!我们要借此契机,按照‘建园、办店、搞活动、建基地’的工作思路,加快园区建设力度、加快加盟连锁办店步伐,真正让岐山臊子面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据了解,随着“中国臊子面之乡”的命名,元旦小长假期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106.5万元,赢得了2016年旅游工作的“开门红”。特别是乡村旅游持续火爆,西岐民俗村开展的臊子面制作工艺展示、农家生活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流连忘返,节日期间民俗村共接待游客4.6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36.1万元。“一碗臊子面,浓浓家乡情。”岐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臊子面,必将让这座凤鸣古城充溢旺盛的生命力,也必将成为所有来客流连忘返的文化旅游聚集区。
本版图文均由中共岐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岐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岐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