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乡蒲坪村贫困户实地接受科技培训。
元潭镇治坪村贫困村民集中采摘万寿菊。
燕山乡李寨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一角。
——南江县吹响打赢脱贫攻坚冲锋号
□ 何俊杰
2015年以来,南江县认真按照 “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以分类施策、精准滴灌、措施到户、扶持到人等举措,努力在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上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上想招法、下功夫,立足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人口享受到了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
产业支撑鼓腰包
盛夏时节,当我们来到下两镇瓦坪村,只见30多户贫困户不是在采摘万寿菊,就是在茶园地里松土施肥。村里的干部介绍说,全村有精准识别贫困户36户147人,时下家家户户都建了万寿菊、茶叶等产业,2017年脱贫销号不成问题。
原来,这个村依托省级龙头企业元顶子茶场,按照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栽植标准、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营销“四个统一”的模式,春季栽植南江大叶茶800亩,预计三年后产值可达500万,带动农民增收2800元。同时按照农户自栽自采、公司统一收购的模式,栽植万寿菊700亩,带动农民当年人均增收500元。
南江县为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集中精力打造了北极、元顶子、杨坝等三个5万只南江黄羊养殖示范基地和100个家庭牧场;长赤、红光、正直、沙河等地10万亩优质水稻、2万亩川优6203优质稻基地、15万亩优质油菜产业基地、2000亩马铃薯原种生产基地及10万亩商品薯基地;元潭、下两、杨坝等地5个千亩万寿菊示范基地;下(两)-----关(路)线、元(潭)-----台(上)线、野(羊溪)----正(直)线等地6个万亩金银花订单生产示范基地,以“一环两园”为核心,辐射带动建设元顶子-----黑潭----正直----和平、元顶子----红光-----傅家-----长赤----赤溪、南江镇----流坝----杨坝----坪河、柳湾----贵民----汇滩四条百里茶叶产业长廊。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龙头企业,指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建卡贫困户联合发展乡村旅游业,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共同参与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市场主体,带动贫困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化经营;高标准改造了巴中 阴 灵 山----元 顶 子 茶场----黑潭乡----正直镇的环线道路,规划建立了茶海花海观景台、园区观景路……
“订单农业”助脱贫
近日,南江县天池镇栗园村四社老党员侯兴良起了个大早,把前一天从地里摘好的辣椒装箱后,拨通了企业收购员的电话。半小时后,侯兴良的200多斤辣椒装上车,“‘订单农业\’让我们拴上了保险绳挣钱。”侯兴良高兴地说。近年来,南江县以市场为导向开启“订单农业”模式,把农户、中介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和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条紧扣起来,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双赢”,助推了百姓精准脱贫。
据介绍,南江县按照“南茶、北羊、中蔬(菜)粮(油)”的思路,将订单农业发展定位在“精”和“专”上,体现在“点、线、圈”上,截至目前,全县成立南江黄羊、南江金银花、南江大叶茶等产业协会50个、专合组织485个,发展会员2万余个,带动农户5万余户。全县订单农业已达45万亩,订单农业产值达到1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6%。
与此同时,南江县还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有效探索出了“龙头带动型”“合作社带动型”“订单+信贷型”等全县订单农业模式。省级龙头企业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通过与贫困村农户签订“借羊还羊、全程服务、订单养殖”合同,推行“125”精准脱贫模式,有效带动了东榆、杨坝、沙坝等28个乡镇84个贫困村1300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1.5万元以上,810户依托黄羊养殖实现脱贫。环永农业自2014年开始,在沙河镇上营村、中心村、红旗村等地采取“133”订单蔬菜发展模式;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通过不断壮大,不仅在沙河镇上营村建成了万亩蔬菜订单生产基地。还在杨坝镇的尖山村、罐坝村等3个贫困村建成了万亩万寿菊种植基地,注册成立了南江县万寿菊种植专业合作社,与2500余户贫困户签订了3000亩万寿菊种植合同,年产值达1200万元,贫困户年增收3200余元。截止目前,全县先后引进喜来登集团、翼展集团、大行宏业、环永农业、益雅农业、环宇农业等发展订单农业龙头企业55家。据初步统计,2015年全县53个贫困村仅订单农业一项,户均实现收入1.1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0%以上。
科技扶贫添保障
县农业局农能办职工冉东积极探索“高效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有机肥料”生态循环立体种养模式,在赶场镇井坝村流转土地200亩,山林500亩,投资1280万元,利用土鸡产生的粪便生产沼渣、沼液用于种植有机蔬菜、莲藕、玉米、牧草和繁殖蚯蚓,先后带动了30多户贫困农民发展相关产业……这仅仅是南江县科技扶贫的一个缩影。
据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县上出台了19条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在农业科技开发、农业技术服务中取得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人员和企业给予重奖。对龙头企业、专业村、种植大户在登记、注册、土地使用等方面采取政府扶持、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优惠。对在县内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员,实行工资待遇、职务职级、职称“三不变”,促进科技人员创办农业经济实体带动贫困户。目前,共遴选聘任了156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农业科技知识广、精、尖的农业科技人员,组建南江黄羊、南江大叶茶、南江金银花首席专家服务团队3个、专业组21个,采取“常下乡”“下长乡”的方式,深入生产一线“一对一”结对帮扶,指导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村的订单农业发展工作。编制工作清单,张贴“作战图”,制订“施工图”,全面实行“挂图”作战。并与中茶所、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和省畜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邀请专家教授到乡到村举办茶叶、金银花、蔬菜、畜牧养殖等技术培训班,“点菜式”培训贫困村技术骨干1500余人次,现场观摩田间技术指导115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5万份,培训各类“田秀才”2100人、“土专家”8500余人,新型职业农民1055人,普及型培训2.35万人(次),使全县157个贫困村2.2万户贫困户接受了“换脑增智”……
易地扶贫挪穷窝
“再过一个多月,我们全家就要搬入新居了,住了几十年的低矮破旧的土瓦房将一去不复返了!”7月18日,燕山乡李寨村贫困户村民刘伯楚看着即将竣工的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新房高兴地说,“往后再也不担心老房子冬天漏风,夏天漏雨了。”据县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南江县,今年将有137个村3353户12264人像刘伯楚一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大山中搬进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的别墅式新居。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帮扶生活条件极度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就是补短板中的短板。”南江县委、政府一班人基于这样的认识,立足于主体功能区、县域发展、城乡统筹大局,推行了靠近县城、靠近集镇、靠近产业园区,鼓励搬迁户进县城、进集镇、进中心村和聚居点的“三靠三进”易地扶贫搬迁办法,并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产业发展、生产就业相结合,配套发展南江核桃、富硒茶叶、生态养殖、乡村旅游、金银花“5个百里特色产业长廊”。启动 “搬迁+园区”“搬迁+旅游”“搬迁+物业”“搬迁+专合”“搬迁+流转”“搬迁+劳务”安置点426个,由此确保贫困农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上下齐心战贫困
“咬定2018年 ‘县摘帽、村销号、户越线\’和2020年全面同步小康战略目标,精准发力,拔寨攻坚。今年至少要脱贫2万人,贫困人口减少至3.7万人,贫 困 发 生 率 从2015年 的10.36%降至6.73%。”在年初的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上,南江县委书记刘凯掷地有声,向全县发出攻坚令。
思路决定出路,规划引领扶贫。南江县经过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系统性规划***、精准脱贫工作,分年度科学制定“时间表”。出台《脱贫攻坚考核办法》《问责暂行办法》等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各级党政“一把手”在电视上公开承诺;组织开展“缅怀先烈·决战贫困”宣誓活动;组织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贫困村“第一书记”、支部书记、村主任等开展扶贫政策、项目规划和目标任务专题测试,在电视上公开测试成绩,逐级压实脱贫攻坚政治责任。156个贫困村分别落实1名县级领导、1个帮扶部门、1支驻村工作队、1名“第一书记”、1名农技人员,每个贫困户落实1名党员干部,1.6万余户贫困家庭户户都有帮扶人员,不脱贫就不脱钩。
新闻推荐
特色教育引来“百花香” 南江电大、南江县社区学院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新模式
南江电大、南江县社区学院积极探索社区教育新模式
南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