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巴中 今日平昌 今日通江 今日南江
地方网 > 四川 > 巴中市 > 今日通江 > 正文

“巴山土猪”克隆成功 四川地方猪种保护跻身全国前列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9-10-16 06:32   https://www.yybnet.net/

大巴山绵延千里,铺展出一方热土。

9月25日-29日,四川省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青峪猪原种场内,由四川农业大学与省畜牧总站联合研究的四川首例体细胞克隆猪成功“诞生”。利用优秀的“巴山土猪”猪种——青峪猪,取其体细胞克隆后,再利用胚胎移植技术使母猪受孕产仔,4头代孕母猪先后顺利产下23头纯种青峪猪活仔猪,且健康状况良好。这意味着四川全面掌握了猪体细胞克隆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对四川在地方猪种遗传资源的保护上意义重大。

近日,记者对四川农业大学与省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采访,揭秘首例克隆猪的“诞生”过程,以及四川地方猪种保护的历程和成果。

青峪猪试水成功

四川省全面掌握猪体细胞克隆技术

10月11日,在四川农业大学温江校区,记者见到了专业从事猪遗传育种研究,本次四川首例克隆猪的主力研发团队——朱砺教授团队。

朱砺介绍,青峪猪是巴中地区优秀的地方猪品种,这次克隆青峪猪的诞生要从8年前说起。

2011年,朱砺团队联合省畜牧总站与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组建青峪猪保种场,由前两者提供技术支持,巴山牧业具体养殖。

“我们找到了曾经参与1976年农业部地方猪遗传资源调查的通江县畜牧局76岁的退休老领导李富育老师,了解最纯正的青峪猪长啥样、在哪里可以找到。”回忆最初建立青峪猪保种场的艰难,朱砺记忆犹新,“去最偏远的地方,找遍了通江大半个山区,才找到1公4母5头纯种青峪猪,开始了青峪猪保种场的组建之路。”

接着,朱砺话峰一转:“但是,活体保护有两大问题。一是成本大,巴山牧业的青峪猪保种场能很好地维持下去,有赖于巴山牧业本身的土猪养殖、特色产品开发和销售的产业基础;二是风险高,一旦发生疫情,整个猪种可能全军覆没。”

如何进一步规避风险?2017年,在省畜牧总站的经费等实际支持下,他们开始启动公猪冷冻精液制作和保存项目,并以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青峪猪试水。

“精液冷冻,即将公猪精液制作成0.25mL的细管后放置于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里长期保存,在需要时再通过一系列解冻技术‘复苏’。”朱砺介绍,2018年他们通过冷冻精液技术,实现了对青峪猪公猪血缘的长期保存。

公猪资源保存可以通过冷冻精液,母猪资源怎么办?另一方面,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的爆发,让地方猪种的资源保护更加迫在眉睫,这一问题怎么解决?

朱砺教授团队成员沈林 补充道:“冷冻精液只能保留50%的遗传物质,而体细胞克隆猪不存在公猪与母猪的差别,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公猪与母猪都能够保存,实现了100%的遗传物质的保存。”

经过综合分析,在省畜牧总站的进一步支持下,朱砺团队联合巴中市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青峪猪体细胞克隆试验。朱砺告诉记者:“体细胞克隆技术,和冷冻精液类似,是在克隆对象的耳朵上采集体样品,然后将培育好的体细胞长久保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里,需要的时候再予以复苏,利用核移植和胚胎移植技术获得活体,并且公猪母猪都适用。”

2019年5月,团队培育出克隆胚胎。6月,完成4头代孕母猪的胚胎移植。

从9月25日到9月29日,4头代孕母猪共诞下23头存活的青峪猪仔猪,最重的达1.45公斤,比巴山牧业猪场同期生产的非克隆仔猪略重。

“目前,23头小猪长势良好。你看,视频里的仔猪有的嬉戏打闹,有的依偎在代孕猪妈妈的怀里。”朱砺打开手机里的克隆仔猪视频和图片说,巴山牧业会实时收集这些猪只的照片和小视频,以及23头克隆青峪猪各个阶段的生长参数。

“首例体细胞克隆猪成功分娩,让猪克隆在四川由理论走向了‘临床’,说明四川全面掌握了利用体细胞克隆猪的技术。”朱砺说。

朱砺表示,当前正抓紧将体细胞克隆技术推广到其他6个四川地方猪品种的保护上,“四川所有地方猪品种都将展开遗传材料采集制作工作,藏猪是下一个对象。”

保护升级不停步

四川竭力保护地方猪种资源

“省畜牧总站很有远见,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一路走来不会这么顺利。”采访中,朱砺反复提及。

多年来,在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上,四川到底做了哪些?成效如何?

10月12日,记者与省畜牧总站站长徐旭就此展开了交流。

徐旭介绍,千百年来,祖辈传承,四川大地上逐渐形成了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青峪猪、丫杈猪、乌金猪、藏猪7个地方土猪品种,它们的特点是口感好、味道香、地方风味儿浓,但呈现出喂养成本高、生长速度慢、经济价值不高等生产效率低的特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为解决老百姓猪肉供给问题,大量引进长白猪、大约克夏和杜洛克等外来良种猪,这是因为由于外种猪生产效率高、综合效益好,本地土猪日渐式微。

“从某种意义而言,地方猪种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覆灭,损失不可逆转。”徐旭说,随着地方猪种的主体地位不断被大量外种猪取代,地方猪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也是未来培育优秀猪种的重要遗传资源,保护它们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徐旭介绍,几年前,四川省畜科院就利用藏猪培育出了既保留地方猪风味和口感,又保留外种猪生产效率的川藏黑猪。2014年,该种猪通过国家新配套系认定,可以大量生产,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便是保护地方猪种价值的有益体现。”

徐旭说,进入21世纪,在保护地方猪种方面,四川省不仅颇具保护意识,还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迭代保护手段,实施多重保护。

第一阶段,是活体保护。根据国家要求,在我国相关畜牧法出台后,四川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陆续为7个地方猪种建立起了保种场(区)。其中,有事业单位为主体的,有企业为主体的。巴中青峪猪便是政府主导,由巴山牧业公司具体实施。

第二阶段,是成立专门的实验室,建立基因库,把公猪的精液等遗传物质冷冻保存起来。

当前,第三阶段则提升到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长久保存和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后,省畜牧总站立即于今年初启动了7个地方猪保种场的“备份”。“再建7个地方猪保种场,目前正在进行中。”徐旭告诉记者。

“本次克隆胚胎移植母猪的成功分娩,证明四川农业大学已经全面掌握体细胞制作和冻存方式实现地方猪品种遗传资源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对四川省意义重大。”徐旭说。

从操作上讲,四川省可以长期保存地方猪种遗传资源,且提高了保护成功率,降低了最大疫情威胁下四川省地方猪品种资源面临灭绝的风险。

从长远来看,传统的活体喂养保种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保存得越多,投入越大,所以不便进行大规模保存,而以体细胞克隆的技术和模式保存,既可以减少保种成本,又可以大大扩充保存的资源数量。

从选种育种而言,可以大量复制优秀种用个体,群体质量就提高了,对选种育种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不仅有赖于上级单位农业农村厅的支持,朱砺教授团队也功不可没。”徐旭说,首例体细胞克隆猪成功“诞生”,是对地方猪种资源的再次升级。由此,四川地方猪种保护走在了全国前列。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黄晓庆 何菊

新闻推荐

国庆阅兵仪仗方队里 这名四川小伙 训练瘦了30斤

闫鹏宇受访者供图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作为徒步方队排头,仪仗方队高擎党旗、国旗、军旗阔步向前。仪仗...

通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通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巴山土猪”克隆成功 四川地方猪种保护跻身全国前列)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