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曾俊峰
“在去年投资3亿多元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将继续投入5亿元,启动民生路网二期工程。”3月27日,在接受粤桂滇黔四省区党报联合采访团采访时,北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廖德全对记者如是说。
近10亿元资金对准城市20余条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半拉子路,无疑是北海关注民生的一个大手笔。自2009年9月启动的北海市“民生路网”就这样在百姓眼中走过了观望到喝彩,再到鼓劲的历程。
修路——成为透视北海市“以人为本、造福百姓”的样本。
头号民生大事终结“堵心路”
“这里以前有个大坑,那里以前是个坡……”同乘一辆车奔驰在竣工不久的重庆路上,油行村村民潘志远不停地向记者解释着,“过去北海市开发热潮过了,资金撤走,很多路修了一半就停工了,时间一长,乱搭乱建,雨水冲积,路变得坑坑洼洼。堵心啊!”
堵心的不仅仅是潘志远。作为当年房地产热的后遗症,北海的烂尾路长期以来困扰群众出行,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些年来,从普通百姓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从投资者到游客都殷切盼望续建“烂尾路”、打通“断头路”,解决“出行难”。
“让民生路网改善民生、造福百姓,还要把民生路网工程打造成北海的精品路和新亮点。”2009年初,北海市委、市政府安排3亿多元专项资金,启动民生路网一期工程,并将其列为该市当年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市委书记王小东曾先后多次走访各路段了解情况。
今年春节前夕,民生路网一期工程的各条道路全部实现通车。在重庆路上开办一家建筑设计公司的施丽霞,喜不自禁地在公司门口挂出了“祝贺重庆路顺利通车”的大红标语!有人还贴出“修路解民忧有口皆碑顺民意,跨越施新政众志成城谱新篇”的对联表达心声。
城市楷模的集体出彩
何锦秀,自治区道德模范,北海市邮政局投递员。2007年8月12日,他孤身一人勇救7名落水的外省游客,用英勇救人的义举诠释了人间真情。
施海娟,北海市道德模范,专心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用真爱为父亲撑起了一片天。
沈海兵,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五大队教导员,2002年6月为拦截犯罪嫌疑人身受重伤,多次获得公安部门嘉奖……
2月11日,在重庆路(西藏路至贵州路段)通车庆典仪式上,这些为北海发展默默奉献的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被请上主席台,为道路修通剪彩。
“这是我一生的荣耀!”何锦秀对记者说这话时,他的小女儿从车里探出头来,自豪地喊着“爸爸”。
“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着我们,他们最能代表北海,来剪彩最合适!”一位市民说。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仪式,伴随着民生路网一期工程的一项项竣工典礼一次次出现。北海市“道德模范”代表、见义勇为人士、优秀民警、环卫工人代表、施工工人代表和居民代表应邀剪彩,没有宏大的排场,却实实在在打动人的心。
被激发的干事热情
连续奋战11个小时,一直到第二天早上8时,完成了66杆132盏路灯安装。“根本不敢想像,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亮灯!”在湖南南路工作的刘兴平感慨。
在老城区开展11条道路的整治续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要保障工期,二要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三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利益关系。为使各项决策落到实处,避免梗阻现象发生,该市从招投标开始就作了明确规定,对投标者的资质、技术队伍、设备、工期和质量都有严格要求,定人、定责、定时间、定进度,责任人终身负责制,保障这一民心工程如期惠及百姓。
为确保按期按质按量完成路网一期工程,该市领导亲自挂帅征地拆迁小组,相关部门也开设“绿色通道”,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超常规办、马上办理的方法,赢得了工作的主动权;建委和对口管理部门派出中层干部蹲点11条道路,各管线单位无条件地配合工程建设。项目承建单位中铁十八局结合实际,制定每个项目施工倒排计划,不断充实工程技术人员和机械设备到施工一线,加大施工管理力度,科学施工,日夜加班加点。截至2月11日,11条道路建设全部完成,累计完成建设投资约1.4亿元,道路总面积45万平方米,人行道5.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14盏。还创造出类似重庆路85天施工就建成通车的北海修路史多项奇迹。
“千难万难,但是我们还是用4个月时间完成了一期任务!”在采访中,北海城投公司董事长陈敬恩说,“通过民生路网工程实施,我们培养出了一支一心为民,能打硬仗的队伍!这是我们的一大收获!我们有信心实施好二期工程,更好地造福百姓!”
新闻推荐
本报北海讯(记者/曾俊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北海发展的竞争力,这一论断再次得到印证:去年该市空气质量天天优良,继续位列113个全国环保重点监测城市前列。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北海市发布《2009年环...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