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贤 本报通讯员 林愈锟
1979年6月,经过中央政府批准,北海建立华侨渔业公社安置归侨渔民,即现在的侨港镇,一个面积仅有1.1平方公里滨海小城镇。
斗转星移。在侨乡基层党组织引领下,昔日的“安置点”华丽蜕变,如今已经成为广西渔业生产和海产品加工重要基地。在这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镇,过去的风帆小渔船换成了远洋深海捕捞船,曾经满目荒凉的海滩现已是商贸繁荣的小城镇。
产业发展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
为了解决渔民生产问题,华侨渔业公社成立建华大队、兴华大队,后发展成建华、盛华、富华、裕华、惠华五大渔业公司,并在渔业公司建立党组织,组织渔民生产。
每一个渔业公司都带有一个“华”字,侨民说,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一份眷恋和对党的由衷感恩。他们在海外饱受磨难,是祖国大爱让他们回归怀抱,是党组织带领他们走上了发展致富之路。
党组织的力量是强大的。渔业公司党支部把归侨凝聚起来,把他们带回来的小渔船统筹作业、科学管理。如今,侨港镇拥有近千艘大功率渔船,总资产约6亿元,总马力17万千瓦,比建镇初期增长了170多倍。特别是2006年以来,该镇建造了153艘具有先进捕捞设施的大功率钢质和木质渔船,捕捞能力由近海走向了远洋,捕捞范围扩大到南沙等海域。水产品年产量达9.5万多吨,产值8亿元,分别比建镇初期的1980年增长50多倍和900多倍。
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该镇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生产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海产品加工,改变往昔渔业生产的单一经济结构。从上世纪90年代初始,该镇陆续建立起钦国冷冻、德洋海产等10多家海产品加工企业。2006年以来,内联引资119多亿元,不断扩大海产品加工企业的集群发展规模。现在,侨港镇海产品远销海内外,打入欧洲市场,成为对接东盟、进军国际大市场的响当当品牌。
目前,侨港镇逐步形成了以渔业生产为主、海产品加工为辅,服务业比较繁荣的经济发展格局。2010年,侨港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亿元、工业总产值9.58亿元、固定资产投入9.34亿元,连续两年被评为“北海市科学发展进步乡镇”。党组织在组织群众生产、引领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深刻烙印在归侨心里,钦国冷冻、港隆公司等非公企业也纷纷成立党组织。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海上流动的旗帜
余文辉,富华公司副经理,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有一次,公司一艘渔船在海南入港时因海况不明而搁浅,当时正值深夜,情况十分紧急。余文辉接到求救后迅速带领公司职工连夜赶往海南,连续几个昼夜的抢救,终于使船只脱险,保护了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出海捕捞非常艰辛而且危险,每当台风来临前,共产党员都是组织渔船安全进港避险的先锋队。风雨中,这些普普通通的党员,连接起急难抢险的钢铁长城。几十年来,归侨渔民们经历了上百次台风、暴风,但总能安然无恙。
除了抗台风、抢险外,每年连续60多天的伏季休渔期,防火、防盗成为了首要任务。炎热的夏天,上千艘船只回港,每天24小时的轮守值班,是一项既考量精力、也考量体力的工作。因此,持续两个月不分昼夜的防范和巡查工作任务就“光荣”地落到党员干部的头上。连续12年,侨港镇休渔期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交口称赞。
这里的党建文化很精彩
老人们对当年回到祖国的情形仍记忆犹新:“几乎都是文盲,斗大的汉字不认识一个”。侨港镇各级党组织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到80年代后期,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扫盲班”,一扫就是十多年。现在,“扫盲班”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脑技术培训班、渔民捕捞技术培训班、现代轮机驾驶技术培训班、经营管理培训班等,渔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针对渔民生活比较单调的情况,侨港镇各级党组织利用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的资源优势,建立文化站、文体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党建文化公园、党建文化长廊等党建文化阵地。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组建老人潮声曲艺团、足球协会、篮球协会、龙舟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今年是建党90周年,侨港镇从镇党委到社区、渔业公司党组织,纷纷开展送学上船、送法上船,组建流动党支部服务队上船只宣讲等,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一支支服务队登船宣讲政策、开展志愿服务。一面面流动红旗成为了海上独特的风景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杜蔚涛本报实习生邓丽丽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尤其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之一的广西,更是对绿色能源充满期盼。7月20日,广西天然气支线管网项目启动暨广西中石油昆仑天然气有限公...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