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 林
初冬的阳光洒落北海市艺术家村,给这座白墙红瓦的建筑增添了一抹暖色。
说是“村”,其实不过是十几位志同道合的画家,在著名的外沙海鲜美食岛一座海产品市场的顶楼上,营造的工作室。周边喧闹繁杂的市井生活,楼下市场里弥漫的鱼腥味,或堆或挂着的咸鱼、干鱼,与画家笔下的美与雅似乎毫不沾边。但是,也许正是这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走几步便可望见的大海,给了这些擅长以海为元素的画家们丰富的素材和无穷的想象。海洋、海岛、海港、渔村、老街……相互交融的影响,丰富了他们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形成磅礴大气、飘逸浪漫、刚柔并济的审美特点。成名多年的“北海水彩画”,自从其画家群体迁移进艺术村后,更加成熟,影响也愈加深远。
天色渐暗,北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肖畅恒仍在他的个人工作室里忙碌着。这位北海水彩画的旗帜性人物之一,近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地继续着他的“船”系列创作。如果没有杂务打扰,他每天都会来“村”里,或画自己的画,或到“村民”中走走看看,一起交流探讨。
在海边长大的肖畅恒成名很早。他在艺术学院学的是油画,初始画的也是油画。但是真正让他成名的,却是水彩画。转型期间,他经历了无数蜕变和磨炼的痛苦。
北海水彩画有悠久的历史。这一色彩斑斓的画种,于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上世纪50年代,著名的广东水彩画家汤由础在此带动了一个群体,使水彩画成为当时北海美术界最有影响力的画种。而北海水彩画真正的勃兴,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任北海市文化局局长的水彩画家蔡道东有意识、有目的地将一批画家聚拢到一起,主打水彩画,集体抱团“突围”,试图在百花争艳的美术园地里彰显出北海水彩画的地方风格和优势。
肖畅恒说,他在艺院4年学的都是油画,毕业后作品多次参加全区美展,也曾多次获奖。是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还是另辟蹊径?他认为,一个艺术家,如果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很难有大出息。油画这条路,自己已经难以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天地,因为挤这座桥的人实在太多。于是,当蔡道东等前辈号召把主攻方向定于水彩画时,他是积极的拥护者。
肖畅恒在水彩技法上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他选择写实与现代色块构成相结合的画法,画面讲究虚与实的结合,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主题。他的画看似写实,却又很唯美,那视角、场景、色彩,都是他心灵的感受,都是心中的意象。
终于,北海水彩画的光荣时刻到了!1992年,代表北海水彩画整体成就的80多幅作品登上了中国美术最高殿堂——中国美术馆。文化部官员、专家学者、美术爱好者……参观者络绎不绝,引起了美术界广泛关注。时任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王琦赞赏道:“北海水彩画在中国传统水彩画的基础上向前大大地跨越了一步。”展后,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其中的8幅作品。肖畅恒的《旧街老墙》成为馆藏之一。肖畅恒回忆说:“那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认可,是每一位被收藏画家的骄傲。”
那一年,肖畅恒刚满30岁,是参展者中最年轻的画家之一。因此,展会的成功,实际上也可以说是老一代艺术家的成功。
此后,肖畅恒和年轻画家们铆足了劲。“我画了许多系列,比如船上系列,船工物语系列、铁锚系列等。平时特别喜欢观察渔民,看似一只很普通的船,但船上的生活很丰富。我创作的系列作品,画面上通过色调、构图等来表现,通过画面语言寻求更博大的东西。”
“近年来,经常组织‘村\’里的画家到社区、学校、部队开笔会,在生活中找素材。没有好的表现题材,创作生命便会枯竭。”肖畅恒说。
此后,北海水彩画家成了全国美术展会的常客。上海、北京等地的水彩画家常常主动邀请他们联展。去年7月,“北部湾画风”再度刮进了中国美术馆。
让肖畅恒感到振奋的是,“北部湾画风”从去年起入选文化部全国画院优秀创作研究扶持计划,每年得到15万元项目扶持资金。作为广西唯一入选的项目,北海水彩画因其鲜明的特色而得到评委的一致推选。“成为文化部扶持项目,有效地提升了水彩画的品牌效应和综合实力,促进了创作特色群体和价值体系的构建”。
正说着,北海市美协副主席黄小其走了进来。两人讨论起画展的筹备事宜。肖畅恒说,12月16日至25日北海水彩画将在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展出,计划挑选60~70幅画作展出,不求数量,但求精品。这既是对水彩画创作群体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完善个人创作风格的促进。
门外忽然传来喧闹声:几位操着东北口音的游客走了进来。他们说是循着“艺术家村”牌子的指引找来的。肖畅恒对这些“候鸟”似的“访美客”已经见多不怪,沏茶翻画,和他们热情地聊了起来……
(本文配图均为北海水彩画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2011年,南宁市青秀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南宁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开展“三个年”活动和继续打好“五场攻坚战”的决策部署,突出抓好产业提升...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