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涌泉 文/图
中国文化“走出去”所显示的,是“广结芳邻,宏郑和伟业”,可以与世界各国合作的自信的中国,是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中国,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有宽容精神的中国。中西文化桥,千年不断;今古丝绸路,一脉相承。中国文化“走出去”,前景广阔!
受文化部委托,大型舞剧《碧海丝路》作为庆祝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37周年文化交流和中国援建斯里兰卡国家剧院落成献演节目,先后于去年5月、12月赴上述两国演出,引起强烈反响。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对《碧海丝路》赴马、斯两国演出成功表示祝贺。她认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北海市充分利用与东盟国家交往的历史,发掘与东盟国家长期形成的共有文化资源,服务国家外交战略,自信地走出国门,向东盟和世界各国传达了中国人从古到今的和平理念,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笔者认为,《碧海丝路》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全新面貌,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走出去”。
中国文化曾有过“盛唐气象”的辉煌灿烂。那时,我们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荣光,有对外来文化“食而能化、化而能食”的气魄,有敢去“西天取经”、敢上九天揽月的气象。然而,近百年丧权辱国被动挨打的历史,大大削弱了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心,以及文明古国应有的尊严,并由此开始了西风东渐的百年历程。
但中华文明有五千年一脉相承、绵延不断的历史,特别是经过了一百年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古老的中华文明不但没有湮灭,反而开始逐渐复兴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它的坚韧性与生命力。
在当代西方学者眼中,中国呈现为这样的形象:一个最古老和最丰富的有生气的文明,她有传统的古诗,可回溯到公元前1700年;她有悠长的哲学记载,是理想的也是实践的,是玄奥的也是易于了解的;她有一些优美的陶器和无与伦比的字画;她有一些温厚完美的艺术珍品,只有日本诚可相争;她更注重伦理道德——随时可以在人群中见到;她有一种社会组织,其结合的人民、经历的世界,比任何已知的历史更长久;她有一种政体,几乎被哲学家们认为是最理想的形态,一直维持到鼎革后才被摧毁;这一社会,当希腊尚为野蛮的民族居住之时,已经开化了,她目睹巴比伦和亚述,波斯和犹太,雅典和罗马,威尼斯和西班牙的兴衰,甚至当那巴尔干人称欧罗巴回复到黑暗和野蛮的时代,中国依然存在着。那么,维持这悠久的政府、手工业的艺术、安定而有深度的精神的奥秘是什么呢?
——我们因中华文化是一个互动体系而自信与尊严。它保持着互系性的哲学思考方式,让我们总是寻找事物的两方面、求和谐、求平衡。这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法宝。它让中华民族智慧、敏捷,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因中华文化是一个道德体系而自信与尊严。它告诉这个民族,命运在于它自己,而不在上帝,更不在别人。道德在人的身上,神奇在人的身上,人存在它们就存在。
——我们因中华文化是一个人道体系而自信与尊严。民贵君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犹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民心顺,一顺百顺,一顺百兴。天下静在民乐。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我们因中华文化是一个开放体系而自信与尊严,能与时俱进,能包容、自重、会通。它的内涵像大海一样深广。
以上这些中华文化的特质,我们从大型舞剧《碧海丝路》在马、斯两国的成功演出之中皆可捋出经纬。如同《碧海丝路》,当今中华文化是可以深深打动东盟和世界各国民众,并与东盟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这也是中华文化自信的基本点。
因此,我们应该重拾中国文化的自信,让中国文化以自信、从容、豪迈、尊严的姿态“走出去”!
如今,中国文化不再是19世纪后西方人眼中的愚昧落后衰败脆弱的文化,更不是持“中国威胁论”人士宣扬的那种冲突性、扩张性文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所显示的,不是“好战”的中国,而是“广结芳邻,宏郑和伟业”,可以与世界各国合作的中国,是强调和睦、和谐、和平的中国,是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有宽容精神的中国,是怀有“天下”观念和博大精神的中国,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君子之国。
中西文化桥,千年不断;今古丝绸路,一脉相承。中国文化,重开胜境;中国文化“走出去”,前景广阔!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韦大甘王军伟管浩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人口最多,而少数民族人口又占全区总人口5002万的38.5%。长期以来,汉族和11个世居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团结和谐的大好局面,...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