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湘萍/文 本报通讯员 董连水/图
家喻户晓的壮族歌仙“刘三姐”,是极具广西特色的民族文化符号,广西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坚毅在她身上凝练彰显。12月20日,由自治区文化厅和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金铁霖教授联合策划推出的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刘三姐》在南宁首演,“刘三姐”这个承载了广西特色、极具价值的民族文化形象再次以全新的艺术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该作品第一次用交响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刘三姐”这个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的精髓进行了诠释,为“刘三姐”走向世界让更多的观众所认识提供了新方式,也为打造广西气派舞台艺术精品、推动广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增添了新色彩。
1三姐之音徐徐奏
首演当晚,寒冬之夜的冷风细雨阻挡不了观众的聆听热情,晚8时许,广西民族宫音乐厅座无虚席。观众们用心倾听,静静欣赏,历时4年创作的交响声乐套曲《刘三姐》:
泉水叮咚般的《序曲》音乐背景里,熟悉的刘三姐主题音乐欢快流泻,观众在美妙之音里推开了关于那个久远又鲜活的故事的记忆之门;
高亢、清亮的原生态壮族对歌,细细地描绘了《山歌与爱情》发生地的地域风貌,一段轻快的器乐演奏,牵出了刘三姐与阿牛哥的深情对唱,真挚的爱情缓缓流露;
财主莫怀仁请来的3个秀才,一登场就来了一曲三声部合唱,颇具阵势地与刘三姐展开《擂台对歌》。三姐不惧强势,纵情高歌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忠贞,以犀利唱段狠狠奚落、嘲弄并战胜了3个秀才;
纯器乐演奏的《抢亲》里,各种和声交织递进,淋漓尽致地演绎两种对抗,最终莫怀仁抢走了刘三姐;
莫家牢房外,深沉、悲伤的合唱,引发了刘三姐对昔日自由生活的向往。《思念与出逃》,成为刘三姐与阿牛哥隔墙对唱的基调,他们相互倾诉、相互鼓励,抗争出逃;
歌声悠悠,乐曲淙淙,重逢后的刘三姐与阿牛哥百感交集,两人以歌誓情,《远走他乡,山歌永存》。
完整、精彩的演绎,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好听!”观众陈晟直言,“第一次听到以交响乐方式演绎的《刘三姐》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各种乐器协调得很好,旋律很美,耐听。”观众苏女士在演出结束后流连在音乐厅,找机会与主创人员合影留念。
2歌仙之韵缓缓扬
传承和挖掘“刘三姐”文化品牌,赋予“刘三姐”新的文化活力,推出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刘三姐》,是广西文艺工作者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的具体实践。作品唤起了人们对这一民族文化品牌的关注,用艺术再塑了民族的精神品格。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是一场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舞台音乐演出。”艺术总监金铁霖教授对“刘三姐”有着深厚的感情,“大家都喜欢歌仙刘三姐,我们学唱歌、教唱歌的更喜欢刘三姐,希望通过刘三姐的歌声传播广西文化”。金铁霖介绍,这部作品深入挖掘了刘三姐的音乐素材,还融入了广西流传的民歌,用交响乐的形式予以呈现。为了让观众听明白,作品运用了很多艺术表现手段,独唱、三重唱、原生态重唱、合唱,以及各种调式的转换,通过完整的音乐表达来表现人物形象、体现剧情发展。
“这是我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第一次花了将近3年时间才完成的作品。”作曲伍嘉冀在交响声乐套曲《刘三姐》中投入的不仅有创作才情,还有故土之情、崇敬之情。“我在北京居住了几十年,我的籍贯一栏写的是‘广西北海\’。在我父亲的书柜里一直安放着几只海星、海螺,那是对故土的眷恋,这种情怀一直影响着我。而‘刘三姐\’也珍藏在我的记忆中,因为当年电影《刘三姐》实在太红了,刘三姐的美丽、聪慧、爱情、果敢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她是偶像级别的人物!所以我十分珍惜这次给故乡、给《刘三姐》作曲的机会。”伍嘉冀多次深入壮乡的田间地头采风,折服于民间歌手“张口就唱”的魅力,在他们身上找到了打开框框条条的钥匙,从传说故事、民族风俗、人文风情中汲取了灵感,“发掘了‘刘三姐\’的精神内核,融入音乐作品中,启发大家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思索,对美好精神的追求,对质朴真情的向往”。
“这是东西方结合的成功案例。”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常任指挥李心草担纲首演指挥。在他看来,中国民族音乐有着很强的地域性,要想全世界观众喜欢它,必须进行中西结合。此次民歌与交响乐的合作,创作人员做了很大的努力,用东方的素材与西方的形式创作了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作品。“首演很成功,表现了高水平”,他相信这部作品经过不停地演出,不断地修改,将来能够作为广西代表作品推向全国,也希望这部作品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
3广西符号代代新
“充分挖掘广西刘三姐的文化元素,用交响乐这种国际音乐语言,把广西文化符号‘刘三姐\’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进一步扩大广西文化的影响力,是我们推出大型交响声乐套曲《刘三姐》的具体考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余益中坦言,尽管广西已经推出了彩调剧、电影、歌舞剧、山水实景演出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刘三姐”作品,使“刘三姐”蜚声国内外,但这一文化品牌资源并没有用足。“彩调剧《刘三姐》曾经在美国演出十几场,但都是在华人区表演,这样的‘走出去\’还是有遗憾的。这回我们推出了交响声乐套曲,在今后的对外演出中就不仅限于在华人区表演了,将会极大地拓展海外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广西文化。”
经过几十年的演绎,“刘三姐”不再是简单的“刘三姐”,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是一种历史符号,也是一笔文化遗产。“刘三姐”的承载方式顺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融合、重组、再生,从而使广西的民族文化符号,愈发丰满,更富朝气。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许丹婷)1月16日,全区宣传部长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传达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传达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关于做好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批示和要求。会议强调,全区宣传思想文化...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