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人,一提到火车站,我们脑海中就很容易浮现出熙熙攘攘、人流攒动、你拥我挤的场面,甚至因为在火车站遭遇过很不愉快的经历,如失窃、被骗、被抢等,对火车站产生了惧怕心里。
北海作为一个后发达城市,1984年有幸成为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一员之时,很惭愧地同时也成为十四个城市中唯一不通铁路、唯一没有火车站的“小老弟”。对外开放十年之后的1995年,北海才破天荒地有了一条难登大雅之堂的“地方铁路”,同时有了北海火车站。
曾几何时,钦北铁路作为“一条凭借我们广西自己的力量建成的地方铁路”,令我们十分自豪。但没过多久北海人就发现,这条让大西南人民寄予无限期望的出海大通道并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通道作用。由于“地方铁路”的货运、客运都不能列入国家统一安排的年度计划,于是北海的铁路与火车站就只能在惨淡经营中艰难度日,直至在边缘化的旋涡中苦苦支撑了18年之久。其间有一位著名商家来考察时特地询问了北海的铁路运输状况,了解有关情况后他苦笑道:“北海的铁路运输业大概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了。”更有好事者于2008年将一群牛在火车站闲逛吃草的照片发到网上,帖名为《北海火车站成了养牛场?》文中称:“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由于受高速公路运输的影响,北海火车站客运发送仅完成了24506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
经过18年的“闲置”、18年的“养在深闺人未识”,2013年底,北海终于搭上了广西高铁“头班车”。随后的2014年马上就迎来铁路客运的“井喷”,这一年简直成了“北海高铁年”:开通高铁后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的游客高峰期,连续几天单日到站游客都超过两万人,是当年半年的客运总量(还不包括离站旅客)。
从“养牛场”摇身一变成为“人气场”,北海火车站如同闯入丛林的小白兔,经受着严峻考验。火车站如何实现顺利转型,更是摆在北海市决策者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解决好了,能为北海高铁通车增光添彩;解决不好,势将成为北海亮给世人的一块疮疤。在高铁通车半年之际,《北海日报》6月21日第五版还在焦虑地发出呼吁《北海公交车何时能与高铁“接轨”?》
据该文介绍,刚刚有了人气的北海火车站就显示出如下乱象:“下车后,来到火车站门前广场,只见搭客的两轮摩托车、四轮车、出租车数不胜数,各类司机在忙乎着招揽客人……”要么冷清,要么混乱,难道这就是北海火车站的宿命?当然,类似的混乱场面也是国内众多旅客云集的大车站的通病。
令人欣喜的是,北海火车站很快就摆脱繁华车站杂乱无章的通病,因为它以庭院文化取代国内大多数火车站的商圈文化。
交通是贸易往来的枢纽,也是人流聚散的命脉。在很早就有火车站的城市,火车站商圈的形成可谓顺理成章,这样的商圈甚至堪称一个城市经济体的动力“心脏”。最典型的要数广州火车站,改革开放后,广州的批发市场大都集中在火车站,火车站商圈寸土寸金,商业价值非常高。多年来全国各地商贩都到这个商圈批发服装、家电和日用品……繁华而混乱,是国内众多火车站商圈的共同景象。
发现北海火车站终于远离了“放牛场”的尴尬后,北海决策者并没有沾沾自喜,也没有趁机打算将火车站打造成繁华商圈,而是及时看到了火车站“高人气”带来的无序与混乱,马上启动火车站站前广场综合改造项目,致力于整治无序乱象。《北海日报》12月23日一版《擦亮“窗口”迎宾客——北海火车站站前广场交通整治纪实》一文报道,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指挥和督办下,北海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项目“于2014年6月动工建设,参建各方齐心协力,努力推进,很快完成了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施工的一系列过程。”
有关报道表明,该项目涉及面积约3.6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600多万元。改造完成后,曾经的火车站大楼前停车场,变身为更加整洁、平顺、美观的休闲广场,内设观景走廊和风雨走廊。广场东侧为出租车、公交车停车场,其中出租车停车位110个、公交车停车位41个;西侧则设置社会车辆和私家车停车场,停车位288个;另有非机动车停车位340个,停车位总数达到近800个……
笔者近日走访改造后的北海火车站,发现这里既繁华热闹又整洁美观,广场内由于实行居民小区般的管理,一度数不胜数的搭客两轮摩托车、四轮车如今杳无踪影;一辆辆出租车听从调度、进出有序,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各功能区“自成一格”、井井有条,休闲广场上的旅客脸上写满了欣然和适意,基本上看不到一般车站通常所见的疲惫脸色。为此,笔者深感这里不愧为北海的脸面和窗口——少了熙熙攘攘的杂乱无章,多了体现以人为本的休闲式庭院文化。
新闻推荐
...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