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北海百年建筑,是指市区内的17个点27座近代建筑群,其中包括2座坐落于涠洲岛上的建筑。在全国第二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的1986至1988年间,笔者参与了北海市区的普查工作。随后,整理了英、法、德领事馆旧址等十多处西洋建筑资料,准备向市政府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些建筑历经百年风雨侵蚀而破败不堪,加上又是外国遗留下来的东西,不知是否有保存价值,这些对于初入道的笔者来说心存疑虑。
“可保可不保的先保下来”
有一次到南宁参加全区文物工作会议,笔者将心存疑虑的问题向区文化厅文物处的党丁文处长请示。他说现在是文物普查期间,对于这些你认为可保可不保的近代西洋建筑,先保下来再说。得到了党处长的指点,笔者知道以后怎么样开展这一保护工作了。
1990年初,区博物馆指派考古工作者陈文到北海、合浦、浦北等几个文物普查点指导文物保护工作。他看了笔者整理的十多处西洋建筑材料后很感兴趣,认为这些近代建筑很有历史价值,于是和笔者合作写了题为《历史的见证物——北海市的西洋建筑》的论文,刊登在《广西文物》总第十四期。1992年10月13日,市政府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审议由市文化局呈报的请求公布北海市第二批不可移动文物——十多处近代西洋建筑为市级文保单位。这一请求于数月后得到了公布,这是北海文物保护的一件大事,并得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的重视。1993年底,自治区人大制定区内的《文物保护条例》时,在《总则》第二条第(七)条款中增加了“反映历史上中外关系、民族关系的重要遗址、建筑、遗物”受国家保护。不久,笔者到南宁参加全区文物工作会议期间,文物处的一位副处长告诉笔者,上述的第(七)条款是专门为北海西洋建筑的保护而增加的。笔者为北海的近代建筑得到如此重视而感到十分高兴。
保护和修缮卓有成效 北海的文物保护,近十年间在市文化、文物部门的努力下,争取到国家文物局和一些使用单位的支持,拨款修缮这些近代建筑。据初步统计,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先后共拨款790万元修缮原德国森宝洋行楼、涠洲城仔教堂和原大清邮政北海分局旧址等10座建筑。此外,一些使用单位如北海海关,争取到国家海关总署下拨220万元修缮北海关大楼,市一中出资40万元修缮英领馆旧址,市人民医院出资50万元修缮原普仁医院医生楼。这些近代建筑,经过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施工队,按不改变原状的修缮后,重现了其百年前初建成时的亮丽风貌(见配文插图)。
另据市文物局消息,下一步要修缮的近代建筑还有德国信义会教会楼旧址、合浦图书馆旧址、双孖楼(西座)旧址等8座近代建筑。维修方案已上报国家文物局,申请修缮经费。由于北海对近代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卓有成效,因而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和关注。在市文化、文物部门的积极争取下,国家文物局再下拨了600多万元对北海近代建筑继续进行修缮。市文物局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完成这些近代百年建筑的修缮工程,届时北海所有的近代百年建筑都将旧颜变新颜。
(插图拍摄:李嘉佃)
新闻推荐
...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