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已在北海“混饭吃”将近三十年了,可谓碌碌半生,马齿徒增。要说有一点收获的话,那就是在与北海同甘共苦的这段历程中,亲身感悟了这样一个道理:城市的繁华与否关乎人气。人气弱,则城市活力衰;人气强,则城市活力旺。北海发展史上经历的“三起三落”,十分贴切地印证了这一点。
1980年代中期,笔者调入名列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列的北海,发现盛名之下的这座开放城市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宽阔笔直的北部湾大道,一个知名学者断言:这条大道二十年后也不落伍!然而,正是这条宽畅大道,在当时却又是令人丧气的一个“源头”——这条市区主干道偏偏车少人稀,显得尤其空旷,呈现的是萧条冷落的景象。对今天出门就担心塞车的北海年青一代人来说,他们很难想象前辈们一天到晚面对冷冷清清的宽阔街道,内心深处是多么的落寞。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对外开放后,北海新修了许多大道、新建了许多大街,但驾车出行时每每都会遭遇塞车。即便是旅游和出行的“淡季”,北海的“来客”也呈现“季淡人浓”的景象。据《北海日报》12月15日二版《提前完成任务》一文报道:“北海机场在空运淡季的11月份,单月客运量达到98789万人次,同比增长27.5%,创机场通航以来单月历史新高。”可见,北海的人气完全可以用沧桑变化来形容。
人气旺盛与经济增长水涨船高。《北海日报》 11月4日一版《 北海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召开》报道:“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6.6亿元、增长14.1%,增速在全区14个地市中排第一位,是全区唯一一个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的地市;完成财政收入92.96亿元、增长17.26%,增速排全区第二位;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56亿元、增长26.7%,增速排全区第一位;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75.8亿元、增长32.1%,历史上首次在前三季度就突破千亿元大关,增速排全区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增速排全区首位。”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北海在进入新一轮发展高潮之后,会不会又像以往那样再度落入低谷?能不能摆脱起起落落、大起大落的宿命?《北海日报》12月17日《北海市加快民办教育发展 让“流动花朵”享受同城教育》一文的报道,让我们看到了北海市本届领导班子所做的高瞻远瞩的长远布局,
令我们对北海市永续保持高人气充满信心。
该报道称:记者获悉,近日北海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民办学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利,各地应将民办学校招生统一列入当年招生计划……
科教兴国、科教兴市,是全国各地叫响了多年的口号,听起来有点空泛,在许多人眼里这已是“老生常谈”。然而在北海,实施科教兴市的好处却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益。北海市实行低门槛政策招商引资、以商引商多年 ,但为何到本届领导班子“实施三年跨越发展工程”后得以“爆发”,能够在提振旺盛人气的同时连年保持经济增速领跑广西?依笔者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北海市近年来实施的科教兴市新举措。
北海市近年来发力加快教育投入,扩建老校、兴办新校,致力于解决“大班额”问题,十数所公办新学校新幼儿园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支持、鼓励民办学校在北海落户生根、发展壮大。有关报道表明,目前,北海城区有持证办学民办义务教育学校13所,在校生10877人;民办幼儿园107所,在园幼儿18539人;民办教育培训机构59所……要知道,就我们北海而言,市区每增多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为农村减少一个留守儿童,就能造福一个家庭,就有可能造就一户“新北海人”,同时也为北海的软实力增添一粒砝码。仅北海市海城区,近几年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就以每年2000人的速度递增,相当于一所中等以上规模学校;学前幼儿园则每年增加1000人左右……正是发展教育,为近年来的北海造就了“人才洼地”、“项目洼地”、“资金洼地”,留住许多人,吸引许多人,造就高人气,为北海的超常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由此看来,经济增长、人气旺盛与兴办教育在北海能够达成“三位一体”,绝不是偶然的。这显示经过多年努力,北海市终于找到了营造“洼地效应”的金钥匙——那就是全力兴办教育,实现科教兴市!
新闻推荐
图为八代市中学师生观看北海市小演员表演的舞蹈。 李君光 摄...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