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尧机向同科室人员学手鼓。石尧机在做手术。本报记者 王海珍编者按:自1978年承接援外任务以来,北海市至今已累计派出援外医生10人次。本报特在《医生故事》专栏开设系列专访,与读者分享他们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和独特的经历。敬请关注。
自1978年承派援外医生以来,北海市援外医生分别在尼日尔、科摩罗执行援外医疗任务,至今,已累计派出10人次。这些援外医生响应祖国号召,离开至亲好友,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克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挑战,行走在缺乏医疗人才的国外,全心全意地为当地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这些援外医生是一些普通人,却也是和平年代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中外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非洲朋友面前展现了北海医务工作者的风采。
石尧机是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参加了第12、16批援非尼日尔医疗队。在撒哈拉沙漠上,他顶住了烈日狂风沙暴的肆虐、毒虫疾病的袭侵,经受艰辛生活的磨难,忍受思念亲朋的煎熬,怀着对孩子和病中亲人的愧疚,在非洲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为黑暗中的人发点光和热”
第一次援非饱受艰辛,石尧机觉得今后再也不会去体验了。然而,2008年的大地震、家人的生病,让他感到人的生命脆弱,“何不趁自己身体尚好,再去援外一次,履行一个医生的天职,为世界上最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医疗服务呢。予人玫瑰,手留余香。自己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有机会为国效力,为黑暗中的人发点光和热,也算是做件有意义的事吧。”一番寻思后,2010年,他再度报名援非。
“没办法,创造条件也要上”
第二次,石尧机被派往马拉迪地区医院,尼日尔首都附近的病人,邻近国家利比亚、尼日利亚、乍得、贝宁、马里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医院经常停电缺水、场所脏乱、设施不齐、药品匮乏,“条件就如此,只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不可能等条件器械都很完善才做手术,没有条件就开动脑筋尽量找替代物,就像数学一题能多解,最简单最快的就是最好的。”有了第一次援非的经验,石尧机从容多了。
一个来自邻国尼日利亚的小伙慕名来做手术,他的右颈部长了个巨大包块,“这么大的肿块在国内没见过,也从没做过,术前条件所限也没有做很好的检查。这是考验我在简陋条件下的单兵作战技术水平啊。”经过近8个小时,手术成功,石尧机已全身湿透,手术鞋子积满汗水。
工作虽苦,但是看到康复的病人及家属手贴心口,说“merci beaucoud,doctor(非常感谢,医生)”时,石尧机就觉得辛苦还是值得的,“特别是有时急救把病人从死亡的悬崖边上拉回来,就算自己累瘫了,也觉得自己还是有点用处,有点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吧。”
自2010年11月到2012年8月26日,援非期间,石尧机处理了5000多例门诊病人,急诊100多次,完成急诊手术100多例,大手术65例,中手术200多例,局麻小手术不计其数,完成了颈块手术、全喉切除术、鼻侧切开鼻腔鼻窦巨大肿瘤切除术等等。临回国,科室及院长极力挽留,他是被邀请继续工作的3个医疗队员之一。
“听我讲豪撒语,恨不得把我抱起来”
援非的时候,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和充实的业余生活,日子会很难过。为了充实自己,石尧机空闲时就学法语英语、看电影、种菜、打太极拳、教太极拳、交友、旅游、写文章、阅读、上网、学习专业及国学、教育、养生知识,“虽然想早日回国,但也自感时间不够用。”因为坚持学习,他的法语走遍非洲都无碍,还曾为国内中信公司当过翻译,可以培训科室人员,安排他们值班看急诊,“我也学会了当地的豪撒语,黑人们听到我讲豪撒语很高兴,恨不得把我抱起来。”石尧机对此非常自豪。
“跟不上他成长的速度”
援非两次共四年多,学法语两次共一年,加上进修学习的两年三个月,石尧机离开妻子约七年半、儿子六年半,“觉得真对不起他们,自己教孩子真的跟不上他成长的速度。”2002年第一次出国,儿子才3岁多,在机场候机厅地上打滚,幼稚无知,知道爸爸要出国给黑人小朋友治病,摇着小脑袋瓜答应照顾家人。2010年第二出国,儿子满12岁,身高1.71米,在机场对他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一定好好学习,照顾好妈妈……
新闻推荐
顾客在挑选干海味。 黄娴 摄...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