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笔者偶然看到《北海晚报》于半年多以前刊登的一篇文章,喜见内有一张北海原法领馆办公楼史照(见图一),勾起笔者往昔寻找此史照的回忆。
扩建的遗憾
25年前,北海市区还有十多座百年的西洋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法、德三座领事馆旧址。然而,它们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只有英、德两座领事馆旧址,法领馆旧址则因曾被扩建已面目全非。该旧址位于北部湾中路的市迎宾馆内。笔者为了解该旧址被扩建的全过程,曾采访一位在该馆工作的老朋友。他说,由于原法领馆很漂亮,四周樟树成林,使用单位为增加该馆的房子接待宾客,于1973年将它扩建(那时北海还没有文物保护机构),拆掉原建筑的两面坡瓦顶,在下层的基础上加建一层后,屋顶改为钢筋水泥结构的平顶。该馆原来是“回廊”式建筑,扩建后几乎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外墙被石米墙取代,馆侧面外墙边的一个比原馆建筑稍高一点的八角形水塔被拆毁。一块刻有“大法国领事馆”的石匾被弃在地上,后被一位木匠敲碎取其中的一小块做磨刀石。那块具有历史价值的石匾就这样被无知者毁掉。听完老朋友的叙述,深为该馆因扩建使原状改变而可惜(见图三),笔者于1992年1月13日发文在《北海日报》表示了遗憾。
寻找史照
原法领馆建筑作为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若日后有机会按其原状修复,必须找到它的史照。为此,笔者到市档案馆寻找,只找到一份于19世纪末法国政府在北海向4位私人购地建领事馆的合同和一张该馆初建时的内有办公室、台球室、客厅、饭厅、卧室、浴室、壁炉及外有一八角形水塔的平面设计图,仅此而已。
1992年10月,市文物管理所在普度震宫搞了一个“历史的见证”微型建筑展览,用有机玻璃将十多座西洋建筑以实物五十分之一的比例按原状制作模型。在做法领馆模型时,根据其平面图和参照其它西洋建筑的式样,做了一个模型(见图二)。但馆旁的八角形水塔因没有史照作依据,此水塔的模型没有做出。
1993年市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近代建筑占十多处。自此以后,时有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专家到北海视察。一次有4位专家到北海参观英、法、德等领事馆旧址,第一个参观点是法领馆旧址,笔者向专家们介绍说,法领馆旧址原建筑为一层,1973年使用单位扩建增加多一层……介绍到这里时,一位专家打断笔者的介绍说,不是原状的旧址我们不看。这让笔者顿感愕然,知道他们要看的是原状不被改变的旧址,于是和他们去看德领馆旧址。到该旧址后,专家们看得很详细,从整幢建筑的外观,到建筑内的一楼、二楼四周的“回廊”,再到室内的木楼板和壁炉。随后专家们也参观了与德领馆相邻的英领馆旧址。专家们对德领馆和英领馆两旧址的原状能“原汁原味”保存至今很满意。通过这次与专家们的接触,感受到对文物建筑原状保护的重要。原法领馆原状遭到面目全非的改变,日后必须得到按原状的修复。查找原法领馆史照,成为笔者多年挥之不去的心愿。
19年后的2012年,笔者在珠海中路认识一位洪老板,他是法籍华人,常回巴黎办事。在一次交谈中,笔者委托他回巴黎时抽空到有关部门寻找原法领馆的史照。为此送了一本笔者著的《老城史话》给他,内有《法领馆旧址忆昔》一文,文中有法领馆原状的微型建筑照片和法领馆扩建后的现状照片,供洪老板查找史照时对照辨认。笔者虽然深知洪老板要完成这一委托很难,但希望有奇迹出现。不久洪老板回巴黎一次,他返回后告知笔者,没能找到原法领馆的史照,表示遗憾。
喜见史照
本文开篇提到笔者偶然看到的文章,是《北海晚报》于2014年4月29日刊登的麦月记者写的《找到它,找到历史的印迹》,文中附有原法领馆史照,这让笔者甚为欣喜。此史照是如何找到的?文章写道,2013年市档案局委托在法国的北海籍留学生小陈,在课余时间到法国国家档案馆等一些单位进行查询,希望能找到原法领馆史照。小陈不负委托,终于找到曾在法领馆工作的一位法国人于1930年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五张照片,其中的一张就是附在文中的史照图一。
笔者作为曾经的文博工作者,非常感谢市档案局为寻找原法领馆史照所做的工作。也感谢小陈不负委托,在大洋彼岸海量的馆藏资料中,像大海捞针一样,捞到了笔者多年希望看到的这张史照,了却多年的心愿。
市档案局局长韦晓红感叹这张史照珍贵,市文物局局长廖元恬说日后要按史照的原状修复法领馆旧址,让它重现百年前的历史印迹。但愿此说成真。
新闻推荐
人行道被私自改为收费停车位,汽车停泊霸占人行道。本报记者 韩倩 摄...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