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友端正在大棚内采摘毛节瓜。 陆威 摄
福成镇三合口村,有一名青年人打破传统常规,利用原本种植哈密瓜的大棚来种植毛节瓜,种植出来的毛节瓜目前已经采收了一个多月,其收益远高于露天种植模式,让周边村民惊叹不已。
传统大棚种植模式增收有限
大棚种植模式在银海区乃至整个北海农业界,都是一个相当“时髦”的字眼,似乎拥有大棚设施,就注定和现代农业沾上边,和“增收”沾上边。
从2009年开始,银海区集中力量发展大棚设施至今,已从原有不足2000亩发展到今天的11000亩,大棚设施内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是哈密瓜、辣椒和青瓜等,这些经济作物的市场主要是面向北方。但其价格受海南等“南菜北运”主产区价格影响相当大,农产品要获得高价,除非所种植的农作物上市时间早,否则,处于销售末期的农产品往往价贱伤农,大大打击农民生产积极性。
另外,从多年来的经验看,北海大棚受威胁最大的因素是台风。因此,农户要保证农业生产获得增收,传统的大棚设施种植思路需加以改变。
“杀鸡也可用牛刀”
覃友端是银海区三合口村的一位农民,在2012年前,覃友端家里种植的都是甘蔗、木薯等传统经济作物,收入十分有限。
2012年,覃友端跟随周边农民开始从事大棚种植。几年来,虽然也赚了一些钱,但增收速度并不快。尤其是去年,覃友端利用大棚种植的香瓜、哈密瓜,因市场价格低,赚钱不多。
后来,覃友端看到孙东村村民种植毛节瓜收入可观,他就设想能否利用自己的大棚种植毛节瓜,利用大棚保温的优点,提前种植出“人无我有”的毛节瓜,提前上市。当他向朋友提出自己的设想时,朋友都说这种想法是“杀鸡用牛刀”:利用成本贵的大棚种植经济价值低的毛节瓜是一种“浪费”。但覃友端并没有动摇,他抱住只要能提早上市就一定能赚钱的信念开始试验。
种出一片新天地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从去年农历十一月下旬下苗,到今年农历正月初三,覃友端终于迎来了他的第一批毛节瓜。这批毛节瓜可谓是北海最早上市的毛节瓜,比别人早收获了一个多月,开始时能卖到3元/公斤。
覃友端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利用大棚种植的近5亩毛节瓜总共投入不到4000多元,目前最高价卖到3元/公斤,最低也有2.6元/公斤,总产量已超过10000公斤(截止3月18日),产量最高的一天收获1250公斤,目前维持在每天500公斤(现在每隔一天摘一次)。1个来月起码赚了2万元。
3月18日下午,记者在三合口农场见到了刚刚从市区送瓜回来的覃友端夫妇。夫妇俩这次送瓜的交通工具不再是往日的三轮车,而是刚刚在上个星期买回来的价值10万元的皮卡车。
“我一送到市场,750公斤的毛节瓜以2.70元/公斤的一下子就被抢完了!”覃友端告诉记者说,利用大棚种植毛节瓜,不仅上市早,价钱好,而且采摘时间也长,能避过台风。如果后期遇到价钱不好,也可立即改种其他作物,是一种值得尝试的种植模式。
新闻推荐
...
北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北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