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细品着发展的数字,讲述着民生的成果,畅想着未来的发展……1月28日,出席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的人大代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满怀激情。
县区各代表团会场,代表们带着新春的喜悦,积极踊跃发言,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丰富,客观全面地总结了北海市去年的成绩,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严峻形势下,北海成为全区唯一一个超过两位数增长的地市,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市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人大代表倍感兴奋与自豪。对于今年的工作,代表们认为,在新常态下,科学合理地制定了今年目标任务,具体部署了工作重点,体现民意,振奋人心,凝聚了北海科学发展的正能量。
《政府工作报告》的一组组数字和成绩,令人自信更自豪,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三大千亿元产业,确保北海经济在新常态下持续较快发展,是北海实现跨越发展的动力,也是今后持续发展的一大法宝。
代表们认为,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超乎预料的困难,北海经济社会发展稳步前进,成为新常态下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典范。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实施三年跨越发展工程这块“蓄电池”巨能量释放,得益于持之以恒抓住产业发展不放松这条“生命线”,得益于坚持“真抓实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理念。今日的北海,城市发展的内生力显著增强,真正跳出了“潮兴即起、潮落即衰”的历史循环。“可持续”成为北海发展最突出的特征。
城市发展无小事,民生保障最关情。来自基层的代表感慨地说,去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到77.9亿元,占到了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3.44%。现在,基层农村干部待遇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与5年前相比翻了一番多。贫困、低收入人口生活保障逐步提高。从中,我们看到了北海经济发展红利在基层、在普通老百姓身上真正得以分享,通过发展,“造福百姓”不是一句空话,已经成为了现实。
“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速度,而是要有合理的发展速度,适应新常态,首先要增添发展的新动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明确,主题突出,思路清晰。代表们认为,我们要抓住新常态蕴含的新机遇,继续咬定产业发展不放松,把触角向三大千亿元产业链上迅速延伸,创新三大产业驱动,北海经济实现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才更有保障。
为民生而议,为发展而谋。在谈到城市管理时,代表们建议,要进一步提升北海城市形象和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必须提高城市管理和建设的水平,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管理。要加强市民素质教育,继续严厉打击“四车”等非法营运行为,深入整治出租车拒载、“不打表”现象。要加快推进北海新机场、合浦至湛江铁路的建设力度。要加快城中村改造的速度,加大景区景点大型停车场地等配套设施等硬件建设。
审议中,人大代表们迸发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建有益之言、献发展良策。(本报记者 扶建邦 黄娴 冯敏 林业霞 王莉 彭芳 王海珍 高怡 李君光 实习生 黄瑞英)
新闻推荐
...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