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渤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坐落于美丽的铁山港工业区,毗邻中石化炼油厂。该公司一期工程投资11亿元,占地300多亩,定员500人,全部投产后可年产155万吨高蛋白饲料粕,38万吨食用油,年销售收入可实现70亿元。
黄大哥、小潘和小钟都是2014年之后入职渤海公司的新员工,尽管年龄、经历、学历和职位各有不同,但是他们在渤海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在外地工作也许工资更高、机会更多,但是绝对比不上在家乡工作心里踏实,回家从奢望变成了常态,这是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
家住铁山港区营盘镇黄稍村委的黄大哥去年12月份从湖南长沙某工厂辞职回到北海,今年3月5日入职渤海公司,目前还在试用期。他回家的理由很简单:为了孩子有个健全的生活环境,尽一个做父亲的职责。今年35岁的黄大哥自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地谋生,足迹遍布南方各省,据他自己回忆,以前基本是一年回一次家,在颠簸拥挤的大巴车上疲劳地奔波一天一夜,就是为了春节有一个星期和家人短暂相聚,经常正月初五没过完又得踏上打工的路程,累到极点的时候无数次想过放弃。妻子自从生完孩子后,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老人,夫妻一年也见不了几面,孩子今年8岁了,学习成绩不好,很顽皮。他担心再这样下去,家就不成家了。近几年,听说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他毅然决定辞去月薪3000多元的工作回乡发展,而且很幸运地在离家不远的渤海公司找到了工作。目前试用期工资和以前有差距,但是一旦转正后,月薪就有2700元左右,和以前差别不大。黄大哥最满意的是,现在每天下班后就可以回到家里,开开心心地和家人共进晚餐,这种幸福感让他不停感叹回来得太晚了。
家住铁山港区兴港镇富屋村委的小潘今年25岁,去年4月份从河南郑州辞职回到北海,很快就到渤海公司上班了。自从2013年7月份毕业后,他先后在贵州和河南工作,一年只回家一次,最多呆三四天而已。以前回来一次要先坐火车到南宁,再从南宁转车回北海,到北海火车站之后又得坐大巴车一个多小时才回到家,算下来差不多要30个小时。现在回家只需要半小时,不过因为公司提供免费住宿,水电上网都是免费的,所以平时小潘一般住在公司宿舍。
和黄大哥不同,小潘是为爱回家的。他的女朋友也是北海本地人,刚毕业的时候女朋友在广东找到了工作,而他的公司在河南,女朋友不肯放弃广东的高薪工作去河南,他也想继续从事目前的专业。为了继续牵手,他们就想出个折中的办法:人总是要叶落归根的,北海近几年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回家看看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因此他们回到家乡后一起报考了渤海公司,很幸运双双入选。现在两人天天见面,感情越来越好,家里也是三天两头打电话叫回去吃饭,想回就回。所以,小潘认为回家乡工作是明智、正确的选择。
小钟,今年27岁,家住铁山港区南康镇社内村委,本科毕业,2014年3月之前一直在桂林工作。尽管桂林离北海不远,但是由于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小钟每年也只回家一趟,每次只待5天左右。一个人在外地花费不小,一年下来,感觉也剩不下多少钱。
和在桂林4000元的月薪相比,小钟在渤海公司的工资只有3000元左右,召唤他回来的原因还是一个字:家。在外的日子虽然精彩,但是缺少家人的陪伴,挣钱多少都不能抵消他想家的念头,以前还不觉得有什么,近几年来回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在和家人朋友的联系中小钟了解到,近年来铁山港的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面貌日新月异,他还在各种媒体上了解到家乡的工业企业都是全国知名的企业,各种福利并不比大城市的差,于是他马上回乡寻求发展,在渤海公司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回到家乡工作后,除了能天天回家外,小钟更深的感受是这里的工作和生活都是他向往的慢节奏,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沉淀感受,更好地加深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为未来积蓄更多的力量。
随着铁山港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样的故事还在不停增加。“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财政收入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这一连串的数字就是今年铁山港区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在这样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强大的后续力量支撑,需要全体铁山港人的齐心协力,更需要千千万万个黄大哥、小潘、小钟们的理性回归。大家都很清楚地看到近几年各地出现的“用工荒”,铁山港作为一个“工业强区”,今后对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建设者需求会越来越强。根据铁山港就业办提供的数据,铁山港区外地员工占据了四分之三的岗位,四分之一的本地人大多数从事收入偏低的普工和技术工。当然,这种现象也是企业所提供的岗位对学历年龄的要求是本地农民工无法达到的缘故。但是,本地的有志青年在大学毕业之后、踏入社会之前能优先考虑家乡的企业,其实不失为双赢之举。
新闻推荐
对孵化器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李君光摄...
北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北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