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北海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各类市政公用地下管线设施日益增加,城市路面上相应各类检查井、箱、盖(以下简称“井箱盖”)也不断增多。现阶段,北海市“井箱盖”管理不到位现象已成为当前困扰北海市城市管理部门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结合对北海市道路“井箱盖”管理维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管理改进方法和建议。
北海市城市道路“井箱盖”现状及存在问题
数量特别巨大。目前,“井箱盖”的产权单位涉及排水、供水、供电、电信、燃气、广电、国防、各平台公司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城市道路上的各类“井箱盖”约有5万多个,其中雨水井11200个、污水井7680个、雨污合流262个,各类网络井盖22000多个,还有一些无法统计的无主“井箱盖”。
目前,北海市各部门的“井箱盖”管理各自为政,实行“谁需要、谁建设、谁管理”。由于北海市尚未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目前实行粗放式管理,各类损坏的“井箱盖”较难在短时间内确认并找到责任单位及时进行维修,存在不少管理盲区。许多“井箱盖”没有标明产权单位,无法确认归属。有些无主井、废弃井更是产权不明,且由于质量参差不齐,一旦损坏无法及时进行维修。
北海市城市道路“井箱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没有建立统一档案。目前,北海市城市道路上的“井箱盖”还没有建立统一档案资料,普遍存在“井箱盖”家底不清的问题,各权属单位对其建设的检查井情况不明,掌握不准。另外,随着道路改造拓宽,原本在小区或单位院内的一些检查井被“移到”了道路上,这种检查井的产权单位可能是开发商或其他业主单位,找“主人”就更加困难。
建设标准偏低。北海市城市管理部门在日常巡查管理和处理群众投诉中,“井箱盖”问题占了很大的比例,每天都会有5-7起,发现和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井箱盖”缺失、坏烂,凹陷或凸出路面。目前,北海市还没有出台关于城市道路“井箱盖”管理规定和建设标准,建设和管理单位各自为政,采购和订制的“井箱盖”质量良莠不齐,权属单位更新改造的安全投入、科技投入普遍比较低,政府相关部门全程监管难以到位。
巡查管理不到位。一些“井箱盖”权属单位责任落实不到位,维护制度不规范,内部巡查管理手段单一,维护作业标准低。有些管线检查井属多家管线单位共同使用,维护管理时互相推责,造成多家管理却又无人处理的现象;部分管线箱体使用多年或人为破坏,造成箱体残旧坏烂,管线单位未能及时更新维修;部分废弃管(杆)线设施长期设立在市政道路,管线单位未能及时清理。
加强北海市城市道路“井箱盖”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对“井箱盖”进行登记造册,实施信息化管理。对城市道路“井箱盖”建立相应的信息造册登记制度,对每一口井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好登记,做到“一井一编号,一井一档案”。或者借鉴其他城市先进经验,给各类市政设施“井箱盖”加贴电子标签,明确“身份”。
对“井箱盖”进行统一规划,实施标准化管理。为了便于路面“井箱盖”的日常维护管理,建议尽快立法,对“井箱盖”的管理做出明确规定。
对“井箱盖”进行网格化巡查,实施综合性管理。北海市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迫在眉睫,利用高科技手段管理城市也是大势所趋。同时,开通12319城建热线电话,24小时接听市民反映的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督促各“井箱盖”权属单位建立日常巡查监管制度,实行日巡视“四定”,即定人、定岗、定路线、定责任,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对于井盖缺失损坏可能对市民造成人身伤害的市政设施案件,制定强制性规定,规定权属单位在接到电话后6小时内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补装更换井盖,提高井盖补装效率。对“井箱盖”权属单位不落实巡查制度、不及时修复破损井盖的,实施严厉处罚。
对“井箱盖”进行统筹监管,实施规范化管理。当前,现行的市政设施管理制度还存在漏洞和缺陷,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可以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例如可以考虑将城市路面“井箱盖”全部纳入统一管理,由一个部门牵头对这些“井箱盖”进行维修维护,各权属单位不再直接参与“井箱盖”的维修养护任务。对于无主井的管理费用,可通过财政途径来进行解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丁)7月5日,市委组织部在市委党校举办北海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专题研讨班。参加此次研讨班的130名学员来自52个部门单位,都是从全市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主题征文活...
北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北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