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民政局为长眠在渤海老区革命纪念园里的全体烈士敬献了花圈并默哀。
▲“我对您说说咱家乡这些年的变化!”
▲烈属们在烈士墓前深深一鞠,表达60多年的思念
▲带来了家乡的土,也带回了哥哥墓前的土。
▲“哥,喝口家乡的酒吧!”
▲无尽的思念化作泪水模糊了双眼。
★鲁北晚报为滨州渤海烈士陵园烈士寻亲(31)
□本报记者 郭笑 朱庆光/文 吴静/图
6月30日,带着六十年未曾了却的心愿,江苏南通海门籍烈士何德田的妹妹何来巧、四位堂弟、侄子外甥女等人,踏上了祭奠先烈的旅程。经过12个小时的颠簸,跨越了900多公里的距离,于当晚7点抵达滨州。烈属们终于踏上了这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
7月1日,在赶往渤海老区革命纪念园的路上,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怀着那沉重又有些忐忑的心情,大家来到了烈士的墓碑前。
烈士的堂弟何德生向前探了探身子,在低头确认墓碑上刻着就是大哥的名字后,他的眼睛顿时湿润了,整个人也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他在代表亲人致辞时,语速缓慢而又深沉:“大哥,虽然时空跨越了60多个春秋,但是您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还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曾闹着和刚从部队回来的您一起睡,您教我如何背枪,扔手榴弹……”
烈士的亲妹妹何来巧今年已经77岁了。墓碑前,老人早已抑制不住悲伤的泪水,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大哥诉说,此刻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思念流过布满皱纹的脸颊,不尽的想念之情让她那拿着手绢的拳攥地更紧了。烈士的侄子何雪海虽然没有见过大伯,但是逢年过节,父亲何德生总会提起那位下落不明的大伯,从小他就对这个名字既熟悉又陌生。何雪海摘下眼镜,不停地揉着哭红的双眼,“大伯,我们来看你了!”
按照海门当地的习俗,祭拜是要给亲人烧点东西的,但为了不打扰其他在此长眠的烈士,烈属们选择给最亲的人鞠上三个躬,亲手献上鲜花,摆放好蚕豆和美酒,还带来了家乡那最珍贵、最熟悉的东西——何德田故居前取来的泥土。“大哥,这是你最爱吃的蚕豆,最爱喝的茵陈大曲。还有,快来闻一闻家乡泥土的味道吧!”堂弟何德新含着热泪,捧着家乡挖来的泥土,郑重地放在大哥的墓碑前。
“我们来之前,在家里想了很久,到底要带什么东西来呢?如果要带,就一定让大伯有家的感觉。”烈士的侄子何雪海对记者说。祭拜仪式结束后,何德新在大哥的墓碑旁挖了一捧泥土,准备带回海门去,大家希望烈士的英灵也能随着异乡的泥土,一起回到那片生他养他的地方。
这次和烈属们一同前来滨州祭拜的,还有江苏南通海门市民政局、海门市树勋镇政府的领导,以及海门日报、海门电视台的两位记者,他们也在渤海革命老区烈士陵园为全体烈士们敬献了花圈并默哀。随后祭扫团还参观了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
海门市民政局副局长沈振华对记者表示,何德田烈士是为新中国,为滨州,为海门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作为地方政府机关,有义务帮助烈属完成多年的心愿,这次活动也是教育大家不要忘记那段历史,要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因为有了滨州媒体的努力,何德田的亲人们那无依无托的思念才终于在滨州扎了根。面对着鲁北晚报的领导和编采人员,他们万分感激。7月1日下午,他们把专门制作好的锦旗献给胜似亲人的晚报,感激这次寻亲之旅。“这次要是没有鲁北晚报的帮助,我们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大哥的下落了,千言万语还是那句话,太谢谢你们了!”烈士的堂弟何德生说道。
新闻推荐
滨州市今年全面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 三年内全社会形成交通文明良好风尚
□本报记者 张卫建通 讯 员 刘珍 王媞 本报讯 为切实增强滨州市民文明交通意识,着力纠正...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