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昌 张凯 陈南
一市民正在填写本报调查问卷
13日上午8:30,晚报全体职员走上街头对市区百姓进行问卷调查。出行市民、沿街商铺、报刊亭、部分企事业单位都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您认为《鲁北晚报》今后应该加强哪些方面?”、“《鲁北晚报》能否满足您对新闻或相关信息的需求?”面对调查问卷,许多出行市民停下脚步积极填写。在市区黄河五路渤海九路某儿童摄影店内,几位市民和本报记者陈南聊得火热,热议的话题来自本报印发的一张读者评报表,几位市民有褒奖有建议,为本报积极建言献策。像记者陈南一样,当日晚报全体职员遍布市区各重要路段,一次“我为晚报献真言”活动在全城掀起高潮。
送出新闻换来友情
大家都知道报纸发行员的辛苦,可平时编辑记者们都没机会感受,今天机会终于来了。“订报喽,订报喽,来看晚报吧!”、“读者们对晚报的建议可要好好的记下来。”临行前所有人都摩拳擦掌,都想体验一番发行员的乐趣与辛劳。虽然当天天气寒冷,但这并未打消他们与市民“侃报”的热情。
“要多报道本地的新闻热点,还有我们也很关心百姓的家长里短。”渤海九路某房产公司职员孙书芳说,她家订了晚报,一年来都是在读爸爸读过后的“二手报”,今年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借助公司的订报机会,订阅了一份晚报。她说,作为房产中介公司,他们最想了解的就是财经方面的新闻,建议本报多开设财经方面的版块。
在市区渤海七路中心商业街,本报记者忙得不可开交,40多份报纸,在短短15分钟内便被市民“分享”一空。由于此路段人流量大,本报记者只好电话求助多要一些报纸。“你们的报纸与《齐鲁晚报》的感觉很像,只是版面少了点。”一位带着女儿逛街的女士向记者表述了她对本报的看法。
另一路记者被分派到市区渤海十路这一黄金路段,恰逢周末,不少市民停下脚步与本报记者聊了起来,他们为本报提了不少有益的好点子。10:30许,本报一位记者打来电话,一句“送出去的是新闻,换回来的是与读者心贴心的沟通。”似乎道出了记者们的心声。
锁定滨州人的晚报
为其“本土、主流、民生、有用”的办报理念,报刊亭老板看好晚报未来发展。“城市发展离不开媒体。”市区渤海七路一报刊亭老板黄先生在接受本报调查时说,鲁北晚报作为滨州的主流媒体之一,在本地新闻方面做的较好,但还应加强深度报道和监督报道。
“我对你们晚报信心十足。”黄先生告诉记者,2007年11月28日晚报创刊第一天起,他的报亭就开始出售,他是看着晚报一天天发展变化的,“尽管发展变化较大,但我认为发展力度和速度还是不够。”黄先生对晚报提出自己的希望。
11:30许,晚报全体人员握着市区市民对本报的热切期盼满载而归。每一张评报调查问卷都寄托着市民对本报的期待,每个建议都蕴含着民众喜爱本报的真情。其实,本次订报总动员的范围很广,出行市民、沿街商铺、报刊亭、部分企事业单位都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您认为《鲁北晚报》今后应该加强哪些方面?”、“《鲁北晚报》能否满足您对新闻或相关信息的需求?”面对调查问卷,许多出行市民停下脚步积极填写。
作为滨州市当地惟一的一份都市类报纸,市民对晚报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希望城市越来越好,也希望晚报越办越好。”、“适应市场,把滨州宣传出去,把百姓的事报道好。”受调查市民认为,现在滨州传媒市场潜力较大,晚报应努力做强做大,做出特色。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路彩云 通 讯 员 曹鹏飞...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