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御史官服
张西铭,字原仁,滨州东张集人。三世祖张瑾,是洪武三年(1370)的贡生,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被誉为开海滨文献之先,启后学科举之路的文明探路者。他是明朝开国的三朝老臣,担任御史时铁面无私,曾在巡夜时查处某王爷,因为惧怕牵连家人,遂辞职归隐。父亲张拱宸移居滨州城内西街,幼年家贫,父亲死后,买不起棺材,以箔卷绳捆埋葬。后考取嘉靖丁未(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再升刑部郎中。
传说张西铭考中进士以后,有一天嘉靖皇帝和几位大臣谈起风水的问题。张西铭说:“我家祖茔诸侯把门,袁子牵马,吉星高照,人马相随;茔地内千棵紫金树,青龙满地爬,就地盘香果,长生不落花。”这里诸侯是指朱家、侯家,袁子指袁家,高照指东高家、湾赵家,人马指任家、马家坊,这都是坟地周围的村名;紫金树指红荆条,青龙指绊子草,盘香果指地枣棵,不落花指野柴胡,这都是坟地里生长的野树野草。皇帝听后大为震惊,忙问下葬时的盛况,张回答说:“我祖上棺木为九节龙骨木(秫秸箔),三道紫金箍(草绳子)。”皇帝一时高兴,想亲自前来看一看。张西铭急忙阻挡说:“皇上不可,家乡的蚊子特别大,嘴能入木三分,咯咯有声(啄木鸟)”。
嘉靖三十九年(1560〕,张西铭任长沙太守期间,建造护碑亭,以保护岳麓山禹碑峰上南宋何致所刻“右帝禹刻”碑。后升为陕西副使。嘉靖四十一年,水冲鄜州(今陕西富县)东北城,与知州苏时代补筑城墙。后升为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嘉靖四十四年二月,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稽延奏报备防工费,又因锦州城金州城镇静堡失事,被御史钟沂、兵科都给事中邢守庭参论,“请勑吏、兵二部慎评去留”。嘉靖四十五年(1566)正月己未(27日),“回籍听用”。在滨州卧佛台(在老滨城内西北隅)从易王氏手中购得早已转为私家隐所的寺庙,在台上植果木,起书舍,群子而授之。万历元年(1573)正月二十一日,赵思诚上书《为举贤才抑侥幸去贪耻以严臣节以光新政事》,言张西铭“年力精壮,恬退老成,居家止杜私门,官游一无显过”“守分安贞,不求声誉。才谋渊裕,器宇洪深,据雅尚之高风,占忠良之修节”,于是再被委任为畿辅巡抚重任,晋南京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万历十八年,以老疾乞休致仕。熹宗时赠张西铭荫一子国子生。因张西铭担任尚书,主持部务,百姓俗称“都堂”。明清两朝时,位于滨州城西街的张家大门上有“大司徒第”匾额,城内有两座牌坊是专门为张西铭所建,其一是“都宪”,其二是“宫保尚书”。
张西铭有诗词传世,其中《咏卧佛台》曰:“耕钓轩中旧隐时,长安千载动归思。明朝又是天涯客,说与西风总不知。”
张西铭墓位于滨北办事处西北4公里处,炊帚王村南,在今利禹公路下,高大的墓碑在文革后“反四旧”时铲平。有墓志一方,存于村。
明清两朝时,位于滨州城西街的张家大门上有“大司徒第”匾额,城内有两座牌坊是专门为张西铭所建,其一是“都宪”,其二是“宫保尚书”。张西铭有诗词传世,其中《咏卧佛台》曰:“耕钓轩中旧隐时,长安千载动归思。明朝又是天涯客,说与西风总不知。”
发现滨州
□邢恩和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张 丽实 习 生 巩萌萌本报讯 据滨州汽车总站副站长张莉介绍,受台风带来的强降雨影响,8月3日车站乘客数量明显低于往日。台风暴雨...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