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平
在《鲁北晚报》创刊五周年之际,我和众多的读者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环境和生活品味的不断需求,对《鲁北晚报》的了解也经历了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初识《鲁北晚报》是2007年12月初,我还在胡集镇成官小学任教时,她带着油墨的芳香,飘落在我的面前,看到上面的版面征求意见,我试着写了几条意见,不几天就被编辑采纳了。从此我和《鲁北晚报》成了永不分离的“朋友”。
我阅读《鲁北晚报》已经近五年的时间了。尤其是本报上网的电子版,我每天必看,比订阅的报纸提前一天阅读。我在教育工作,实事求是地讲,两年前,镇教委给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课堂教学已使用多媒体教学了,我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加之客观条件的限制,后来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工作也需要我必须经常看点东西、思考点问题、还要写点东西,加之也有时间看东西了;这样仅有的几张报纸已经不能满足我的需求,这样便开始了我的网络生活。已有时间,我就从《鲁北晚报》上查阅资料,渴求知识,贵报的《教育周刊》、《人文滨州》等版的文章,我经常给学生投影学习,教学也离不开《鲁北晚报》。
我在教学中,需要有关的知识,就从《鲁北晚报》上刊载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中寻求,这对我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大。我可以通过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当事人的事迹,找到许多正史上无法找到的东西;同时这些事迹可以促使我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我经常给一些报刊写点文章,在编写稿子时,也避免片面性和主观化,使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成为经得住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信史。
我经常在《鲁北晚报》上看每天发布的重大政策和事件,还参加过《人文滨州》版的征文,有几篇被采纳刊登。每一条新闻,都有着鲜活的生活气息,这种气息无论是正面的也好,负面的也罢,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副刊还有些有趣的幽默文章,有些善意的调侃可以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乐趣。尤其是《鲁北晚报》上的《人文滨州》版块,使我学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例,了解历史,过目不忘。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为了搞好我的教学,我喜欢网络,更喜欢咱滨州人的报纸——《鲁北晚报》。五年来,《鲁北晚报》变化大,滨州面貌处处新。祝贺《鲁北晚报》越办越好,更上一层楼!
新闻推荐
北海客运中心开工啦 按日发车240次设计,预计2013年建成
□本报记者 纪方方通讯员 樊福军 王爱民 本报讯 10月30日,北海客运中心及配套设施项目开工奠基仪式举行,项目投资后,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城乡客运落后的面貌...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