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鹰
作为专职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我很少向报刊投稿。2007年11月28日,滨州市惟一具有国家正式刊号的晚报——《鲁北晚报》问世后,我仅是作为读者偶尔翻阅而已。2009年年末,我在互联网上查询资料时偶然闯入滨州文学论坛,并有幸结识了至今尚未谋面的鲁北晚报选稿区版主、《鲁北晚报》副刊编辑盛文强。2010年1月26日,我的习作《雪地上的脚印》刊登在第541期《鲁北晚报》“人文滨州·文苑”版上,自此后,我与《鲁北晚报》结下了难解之缘。
有一年元宵节前,我将一帖《难忘儿时元宵节》的帖子贴在鲁北晚报选稿区。不久,盛编辑通过电话和我商量能否将《难忘儿时元宵节》里“吃元宵”和“提灯笼”两段删掉,仅保留“放烟花”这段文字,这比较符合文苑版的风格。不久,此稿被盛编辑以《犹记当年放烟花》编发在2月26日出版的《鲁北晚报》上。2010年4月21日是全国哀悼日,《鲁北晚报》副刊准备推出玉树地震专版,我写了一篇题为《棉衣棉被暖人心》的稿子发给盛编辑。盛编辑说,内容不错,就是新闻性太浓,需增添一些抒情的文字为好。后来,我三易其稿,并以《玉树,扎西德勒》为题再发给盛编辑。很快,此稿刊发在4月22日的《鲁北晚报》上。
盛编辑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让我和像我一样的业余文学爱好者感动的是他不仅仅在鲁北晚报选稿区贴出有关《鲁北晚报》副刊各栏目要求、在电话、QQ里与作者沟通,还处处为作者着想。记得有一年春节前,副刊策划了一个有关春节题材的征文活动,他特意在征文启示后留言:谢朋友们支持,晚报放不下的,我拿到了《视听周刊》的春节合刊,届时我提前通知各位入选的朋友。我的春节征文《难忘过年杀猪菜》就是发表在《视听周刊》春节合刊上的。
鲁北大地的沃土,滋育了《鲁北晚报》的茁壮成长;《鲁北晚报》的厚爱,给予了我笔耕不辍的力量。五年风雨相伴,五年风雨兼程。在《鲁北晚报》创刊五周年之际,谨以此文衷心祝愿以“本土、主流、民生、有用”为办报理念的《鲁北晚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新闻推荐
□李新忠 记得《鲁北晚报》刚创刊时,曾征集过《鲁北晚报》宣传语。于是,我结合《鲁北晚报》的定位,创作了“读《鲁北晚报》。过有品位的生活...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