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张宝凯
本报讯 近日,家住市区的李女士很是烦闷,前段时间她与上海一家公司签约的生产代理合同是独家代理,可最近发现,自己居然是第二家代理,付全额购买的生产设备眼下就要装完,可生产技术还一窍不通,就在这时,厂家派来的技术员也要撤回。
8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李女士,据她介绍,她与上海一家生产消毒毛巾的公司签订生产代理合同,合同协定李女士是滨州市的独家代理,由厂家提供生产设备和全程技术指导,并负责开发滨州销售市场,设备需李女士全额付款。李女士按照合同协定,把购买设备的账款全额打给了对方,对方也派了技术员刘某过来进行技术指导。可最近李女士在走访毛巾市场时发现,市场上已有一家该公司的生产代理商,自己并非合同中所协定的独家代理。对此,李女士表示不理解,“当时我还过去上海公司总部,跟他们那边讲好我是滨州市的独家代理,合同就是这样签订的。”于是李女士立即跟上海公司电话沟通,希望他们能给个说法。可对方厂家却是一个劲地推诿,并没有给出任何说法,厂家还给刘某打电话,让他回去。“设备安装就要到位,接下来就是生产运行,我们对生产技术还不懂,技术员怎么可以回去呢,而且滨州的销售市场他们还一点没给开发,这公司很明显存在商业欺诈行为,并多处违反合同协定。”李女士说道。
对此,上海厂家的技术员刘某表示,自己应该服从公司的安排,李女士遇到的问题,他没能力解决,需李女士与公司的领导进行协商。目前,双方并未达成一致意见,李女士表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排除起诉对方公司的可能。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位鲁江“哗啦”,在一辆行驶中的101路公交车上,一名靠窗而坐的男青年,将喝完的奶茶杯从车窗中顺手扔了出去。正巧奶茶杯被随后而来的车辆碾压,杯子和奶茶残渣弄脏了一大...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