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下午,中国晚协执行会长、今晚报社长、今晚传媒集团董事长贾长华,提早从天津赶到滨州。来到下榻的宾馆,他顾不得休息,立马仔细翻看本报的五周年特刊。贾长华对本报的发展给予充分肯定,“五年来,鲁北晚报发展很快,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对晚报发展给予厚望,希望晚报越办越好。
鲁北晚报是中国晚协大家庭的年轻一员,得知本报创刊五年,贾长华首先表示了衷心的祝贺。“鲁北晚报高起点创业,高起点发展,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突出时代特征、地方特点、晚报特色,服务当地的社会发展,服务于当地的广大读者,报纸质量不断提高,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年年增长,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报纸和富有影响力的媒体。”
□本报记者 纪方方/文 徐志强/图
“五年来晚报发展很快,和清晰的办报理念分不开。”
“我和鲁北晚报很有缘分,早在2007年创刊时,有关领导征求过我的意见。”贾长华表示,五年来晚报发展很快,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本土 主流 民生 有用”清晰明确的办报理念分不开。
贾长华认为,所谓办报的理念,本身也就是办报的思路,而思路是对客观事物形成的符合规律的理性认识。办报的理念问题是任何报人都无法回避的,有了理念之后,这份报纸就会清醒地去办、主动地去办,积极地去办,而不是稀里糊涂地去办。
贾长华还阐释了对晚报办报理念的理解。“本土就是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流非常重要,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要触及非常重要的时政新闻,站在时代的潮头上,体现了报纸的分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我们的新闻报道也要体现民生特色。最后强调‘有用\’,晚报受到滨州很多读者欢迎,这说明有一定的读者需求。”
“晚报两次获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这非常不容易”
鲁北晚报创刊仅五年,就两次获得了中国晚报界最高奖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贾长华对此竖起了大拇指。“能够两次获一等奖,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贾长华说,赵超构新闻奖是以已故的杰出新闻工作者、中国晚报界泰斗式人物、《新民晚报》原总编辑赵超构先生的名字命名。这个奖项不仅在中国晚报界,而且在中国新闻界都很有影响,新闻奖评的标准要求很严格。获得两次一等奖,说明确实报道了一批好新闻,也体现了办报理念,有一定社会效益。同时在经营方面,五年来,晚报的广告额不断增加,有了很好的经济支持。“总的来说,晚报五年的发展,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贾长华说。
“尽管新媒体不断涌现,报纸完全可以获得新的长足发展”
面对新媒体的竞争,贾长华坚信,报纸完全可以获得新的长足发展。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媒体的‘分众化\’势头愈发迅猛,平面媒体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发展的势头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本身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绝不意味着我们的报纸不能发展。”贾长华表示,报纸要进行创新,要与时俱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完全可以获得新的长足的发展。“我本身绝不是报纸的唱衰论者,而是报纸的唱胜论者。”为此,十八大前夕,贾长华的新著《如何把报纸做强做大》在京举行了出版座谈会,对步入转型期的中国报业如何做大做强做了深入思考。
对鲁北晚报的发展,贾长华提出,继续按照办报理念,提高办报质量,通过丰富的办报实践,让群众越来越喜欢。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搞好经营和发行,“衷心希望晚报越办越好,发行量越来越大,广告额越来越多,从而不断壮大。”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温庆磊庆典仪式快结束时,伴随着《生日快乐歌》温馨的旋律,三名晚报工作人员把一个150余斤的巨大生日蛋糕抬到了舞台中央,引起台下嘉宾的一阵欢呼声。记者注意到,9时...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