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忠拿出发表过自己稿件的剪报
为晚报提供素材,与晚报联合采访
在2007年《鲁北晚报》创刊之前,有多期试刊,李新忠一期也没落下。那时做代课老师的李新忠,每当邮递员把厚厚的报刊杂志送到他所在的学校办公室,他都是第一个来到报刊杂志旁,先从里面拿出《鲁北晚报》,找个清静的地方,闻着报纸散发出来的油墨香,开始细细品读。
在《鲁北晚报》刚创刊之际,曾征集过晚报宣传语。李新忠结合《鲁北晚报》的定位,创作了“读《鲁北晚报》,过有品位的生活”的宣传语,并在《鲁北晚报》刊登。尽管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却更进一步拉近了他与《鲁北晚报》的距离。
2010年3月份,李新忠家乡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他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新闻题材,但那时他已患上股骨头坏死病,完成采访活动感觉力不从心,并觉得此类题材非常适合晚报的办报宗旨,就把电话打到晚报社。
晚报记者采访了评选出的好媳妇、好婆婆,同时,也采访了村里两妯娌7年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的感人事并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对此感人事迹进行重点报道。通过这次与晚报联合采访,更坚定了他从事新闻写作的信心,向《鲁北晚报》投的稿件也越来越多。
“《鲁北晚报》是我的精神支柱”
但在2010年的夏天,外出的李新忠遭遇车祸,造成左小腿骨折,再也没有站立起来。瘫痪在床的他,精神曾一度颓废。“也有过轻生的想法,但是如期而至的《鲁北晚报》渐渐地让我打消了那些念头,使我重新振作起来,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是我生命的曙光。”李新忠说,虽然不能行走了,但是脑子依然很灵活,还可以继续写下去。
每当他来了灵感时,他都在纸上写好草稿,修改好后发给《鲁北晚报》。闲暇之余,李新忠看着自己写的稿件变成铅字在《鲁北晚报》上刊发,心情非常激动。
现在,阅读《鲁北晚报》已成为李新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时候,因为雨雪天气路不好走,报纸不能及时送到。我就迫不及待地趴到床前打开电脑,上网看《鲁北晚报》的数字版。”
李新忠寄语:
弹指一挥5周年,已有的已经是过去,未有的还在征程,5周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愿《鲁北晚报》这份咱滨州人自己的报纸越办越好!
不仅是晚报忠实读者,更是忠实投稿人
李新忠至今对《鲁北晚报》的“前身”《滨州广播电视报》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份电视报头版的编辑是谁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电视报在四版上有个栏目是‘我和你说\’,我登载了好几篇稿子,从这之后和晚报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他笑着说。
李新忠当时不仅是电视报忠实读者,而且还是执着的卖报人。从1992年开始,李新忠连续多年利用寒暑假在车站零卖电视报,一方面是打工挣钱,而更重要是喜爱电视报,想与更多的人分享这份报纸。“临近过年时电视报上有关于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单,打工的年轻人很喜欢看,最多的时候一趟车上卖出8份报纸。”他骄傲地说。
“之前家里有个小卖部,有时候他想起点啥,就直接写在烟盒上。他嫌邮寄稿子太慢,就自己去送。有次,家里晒着麦子,他去送稿子,突然下起了雨,家里的麦子全被雨淋了。”李新忠的爱人回忆说,他对写稿子非常痴迷。
□本报记者 穆晓娜 纪方方
通 讯 员 胡国军 王志红
多年来,《鲁北晚报》已经成为李新忠平日生活的一部分。当记者赶到他家时,他正坐在轮椅上看着《鲁北晚报》,他说“晚报是他现在生活的精神支柱”。他和晚报之间有丰富多彩的故事,他对晚报有着一份独钟的感情。
新闻推荐
菜农刘长全:心里面踏实多了 中国银行邹平支行两倍价格认购爱心菜市人民医院职工开着私家车到地头团购爱心菜山东志城律师事务所初步认购5000斤爱心菜
□本报记者 刘加雷 本日起,又一股较强冷空气来袭,滨州市的降温将达到6℃左右。尽管寒潮如期而至,但在众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帮助下,菜农刘长全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