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新闻 惠民新闻 阳信新闻 无棣新闻 博兴新闻 邹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滨州市 > 滨州新闻 > 正文

三个月试运行期已经度过 “农居对接”下步如何走?

来源:鲁北晚报 2012-11-02 19:02   https://www.yybnet.net/

■学苑小区丁新女正在核对配货单

□本报记者 郭笑

10月29日,距滨州市“农居对接”工程试运行已过去近三个月时间。中午11点多,在市区渤海名园小区内,这个本该居民买菜做饭的高峰时段,家门口“农居对接”点的板房却大门紧锁。

据了解,该对接点已经停业近10天。此前小区居民会光顾附近的流动市场买菜,自从“家门口”来了,这种便捷的买菜方式逐渐得到认同。但随着其开开停停,对接点的被关注度正在降温。

“我在那买过菜,感觉比附近市场便宜,品质好也很方便。”一位居民对记者说。据他介绍,生意最好的时候这间店无法在规定时间闭店。“说是下午6点半关门,但买菜的人不断,常常会延后半小时。”

“这本来是个好事,应该长久做下去,但老停业给人印象不太好,时间一长会流失客户的。我觉得还是开起来方便啊。”一位退休在家的居民感慨道。

近两周,随着旗下几个“农居对接”板房停业整顿,“家门口”蔬菜公司要撤摊的传言不胫而走。

但在老板邹业丰那里,记者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答案,“我现在的事业重心已经放在了滨州,不把‘农居对接\’工程做好我是不可能走的!”

关于对接点暂停一事,总经理李咏的态度也很明确,“家门口”有决心和能力把这件民生工程做好。“前期我们充分考察了两到三年时间,在软硬件上也已注入大量资金,还请了管理策划公司,一定会做好。”

到目前,“家门口”几个暂停营业的点已经重启。停业对外宣称是因为改造升级设备,而背后的原因是运营经验不足和管理跟不上所致。

“有个别站点因工作人员责任心和积极性不高,导致蔬菜品相、新鲜度、配送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没达到预期。我们已经进行了整顿,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李咏说。

菜园子变菜篮子之梦

据邹业丰介绍,他来滨州做“农居对接”生意,还得从2010年说起。

2010年底一次偶然机会,在中国最主要的蔬菜产地之一寿光,邹业丰在一场聚会上得知,自己的一位朋友正在深圳做“农居对接”蔬菜生意,价格比超市便宜50%,比市场低30%,总量上去后收益可观。他突然觉得“干这个买卖还行”。

到底行在哪?这位老总直言,2012年中央1号文件和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59号文件精神,是鼓励企业这么去做的。认准政策有的放矢,邹业丰灵敏的嗅觉诠释了“不懂政治的商人不算真正的商人”这句话。

近年来,“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事经常见诸报端,邹业丰坦言自己接手“农居对接”这项菜篮子民生工程,为的就是和政府部门合作,降低菜价波动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农民不为销路发愁,让居民不为食品安全和价格担忧。

他说,“今天贵了卖到4元,明天贱了又跌到5毛,居民和菜农哪一边都伤不起。现在我们靠和供货商签订长期合同,尽量把菜价稳定在一个区间内。最终可以实现‘菜贵不伤民,菜贱不伤农\’。”

一句话,就是要“把农民的菜园子变成居民的菜篮子”,三个月过去了,政府主管部门认为目前“农居对接”工程的进展情况,已经达到了预期。

水土不服的深圳经验

之前有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模式的探索,“农居对接”效果是否更好?在国内有没有经验可借鉴呢?

总经理李咏介绍说,算上“家门口”自己,目前国内开展“农居对接”工程的城市不超过五座。“作为发源地之一,深圳目前的做法比较成熟。如果说他们是这一领域的领袖,那我们感觉自己配得上第二了。”

当年为摸清门道,邹业丰和李咏等人在深圳住了3个月。当初深圳“农居对接”工程的钱是由政府直接出资的,总数在7000万元人民币。“当地政府先拿出4500万元,后又增加了2500万元。”李咏说。这些钱主要花在购买配送车辆上,蔬菜大篷车一按电钮就变身简易店铺,和变形金刚一样。

虽然邹业丰感觉照搬现成模式,在资金上没问题,但城市和城市毕竟不一样,“深圳经验”自己其实只用上一半。

是什么让这种方式在滨州水土不服?首先人口密集程度无法比拟。作为全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总面积1953平方公里的深圳常驻人口达到1046.74万(2011年),而滨州市区面积和人口相距甚远。相对稀疏的居住密度和人口流动不足成为瓶颈。

其次是生活习惯和节奏不同。一到上班时间,滨州各小区里基本只剩老人和孩子,而深圳快节奏与多元化的生活状态,使社区里随时随地会有客流,购买力有明显差距。

不求独舞

而要与狼共舞

其实,深圳当初在探索过程中也走过弯路,诸如道路拥堵导致配送不及时、车辆在小区穿梭形成的不安全因素等。而南北方气候不同,也使蔬菜保鲜方法难以一概而论。李咏坦言,“必须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来走。”

“家门口”的调查显示,滨州市区日均蔬菜消耗量在15万斤左右。而邹业丰心里也早算好了一笔账。“15万斤。我的目标是占据其中6成的市场,这样每斤只挣5分钱利润,一天是7500元,感觉达到5000元就很理想了。”

邹业丰初步计划是开设30个对接点,而目前整顿后开张的只有10家。虽然数量不算多,但他觉得自己正在为居民和菜农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有人评价过,如果邹业丰的这种做法一旦扩展并坚持下来,周边社区的商超和农贸市场将被“挤死”。但他笑言自己胃口没那么大。

邹业丰和记者提及自己很欣赏狼的团队精神,他和人说过,自己市场上最大的对手就是大超市和批发市场,这两者要是狼的话,他就要与狼共舞。“我的目标不是挤垮对手,而且我也挤不垮,目的还是为实现消费的分流。”

想把好事办好很难

今年45岁的邹业丰计划60岁退休,剩下的15年除了为挣钱,他还有自己内心的追求——兑现对老领导的承诺,展示自我价值。“我的钱现在够吃够花了,但我还没有能干成点事。别人不走的路我就想试试,算是另辟蹊径吧。”他笑道。

一面是市政府抓办的惠民工程,一面是自己对事业的追求,这两者都是好事,但多数时候好事比坏事难做百倍。

对试运营这段时间里遇到的问题,邹业丰和李咏都有些回避。“主要还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衔接需要加强。”李咏的话点到为止,随后他具体谈了进社区建板房的困难。

“农居对接”重在“接”字但也难在这个字上。虽然是民生工程,但“家门口”毕竟不是公益性组织,各个社区都惜地如金,与物业沟通难,与业主协商难,铺设网线电线也难。想在社区里建个板房,这些都成为绕不过去的坎儿。

在市服务业发展局市场体系建设科科长庞建波和科员们认真挑选的30个小区里,有三成要“家门口”协调好复杂关系后方开启通行绿灯。为这些事,李咏等人前后跑了一个多月才搞定,“还是那句话,要相互体谅。物业的态度是以静制动,我们的办法是软磨硬泡。”这位总经理笑着说。

关了又开的

“农居对接”点

近几日,庞建波办公室的座机经常会响个不停,其中不少来电都在咨询“农居对接”的事儿。“为啥小区的‘农居对接\’点关门了?”“以后还开不开?”“本来挺好的事儿,关了太不方便!”

这位科长表示,从起初“家门口”进社区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到居民与物业逐渐认识到该民生工程的价值,确实经历了一段时间。“真正体验到实惠和方便后,居民才会主动提要求。这在对接点经过升级改造后尤为明显。”

庞建波提及的升级改造,其实还伴随着“家门口”内部的整顿。10月28日,一些细心的居民发现,停业一段时间后泰山名郡小区“家门口”蔬菜对接点重新开业了。当日下午记者在板房内见到了正在对头的配送员小王和站点负责人杨永花。“我主要和她说一说如何摆放货物这样的细节。”

说起之前停业的原因,小王坦言还是因为“细节没处理到位”。“90%以上的居民们应该是非常愿意我们进社区的。”现在,“家门口”通过施行托管政策,将站点蔬菜销量与员工个人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重新开业的第一天,杨永花只卖了200元,她有些忐忑地盘算着,“每天销量达800到1000元,我才能保障收益。”

大相径庭的日销量

10月31日,从早上5点30分到7点10分,记者随“家门口”配送车在胜滨小区、吉泰阳光小区、学苑小区和泰山名郡4个小区“农居对接”点采访了解到,由于刚走上正轨,各个点的销量从300元到1000元不等,而最好的点能到2000元。显然,小区内潜在消费力很巨大。

“家门口”的员工普遍认为这种做法确实受到了居民的欢迎,但同时也不否认,当前的销售量确实没达到理想状态。

学苑小区“家门口”对接点负责人丁新女说的一句话,还是很能说明“农居对接”优势的。“‘炒着菜就没菜了,下来就能拿到,方便!\’是一位居民那天到我这买菜时的原话。”据了解,她的店日销量接近1000元,属于“家门口”对接点里运营比较成功的点。而学苑小区内大概有700户人家居住,消费潜力依然有待开发。

在胜滨小区,为不耽误接货,48岁的冯广福和妻子睡在了狭小的板房内。睡眼惺忪的他告诉记者,开业3天,销量从200元涨到了600元,“居民都说好,我也更有信心了,要是业绩能到1000元应该会很不错”。

1000元销量是邹业丰给各个点制定的基本线。他给记者打包票说,公司的每个点不论销售量大小,最后都会保证其3万元的年收益。“不到3万元,缺多少我邹业丰给补多少。但只要坚持下去好好干,卖到1000元不难。”

惦记补贴的企业

干不好

邹业丰曾豪言要在市区布500个点,而庞建波认为“家门口”大跃进式的发展规划,似乎有些着急了。

“我们主管部门没有给企业限定具体数量,但500个点我觉得有点多。200个左右应该还是比较合适的。”当然,如果算上直接进入饭店和商超的配送点,500个其实也可行,庞建波补充道。

大规模的扩张会不会换来外界质疑,有人会说“家门口”这么干是冲着政府补贴来的。对此,邹业丰嗤之以鼻,“那没多少钱,只要领导有扶持我们企业的态度,补贴我可以不要。”

庞建波也认为,那些为拿政府补贴才加入的企业,从根本上就做不好。“补贴是什么?是你踏踏实实干好了政府部门给的奖励。要冲着补贴来你压根办不好!”

不盼着补贴,但邹业丰盼着前期巨大的投入,能将“家门口”这个品牌真正打响。“等3到5年后我把框架搭起来,再往上搁‘肉\’就容易了。”

邹业丰说的“肉”是指管理。“前有策划公司进行对接点的宣传、设施、人员培训和选拔工作,后有管理公司把管理和服务提上去。”

“农居对接”

被赋予更多内涵

“农居对接”工程原本是以保障蔬菜供应、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设合理蔬菜价格体系、使广大市民能方便快捷购买物美价廉的放心菜为原则开展的,但目前其还被赋予了更多含义和作用。

“这个体系能增强政府对蔬菜价格的调控能力,同时一定程度上保障农民的基本收益。当市场菜价出现波动时,政府部门需要企业作为有效工具来调控物价,抑制波动的幅度平衡供需关系。甚至在突发灾害来临时成为应急响应的一部分。”庞建波说。

当初,在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开展“农居对接”工程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提过,“试运行3个月后,逐步在滨城区和滨州经济开发区全面推广。”但这并不是硬指标,庞建波说企业可根据市场自行调节。

“只要不违反规定,企业怎么做是他的自由。”庞建波所说的规定,包括规范经营和食品安全两方面。实际虽然没明确下一步计划,但政府主管部门曾考虑,如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有两到三家“农居对接”企业形成互补型的良性竞争,对这个民生工程更好。

眼看冬季就将来临,菜价又要遭遇季节性波动。在稳定菜价之路上,“家门口”又将迎来新的挑战和难题。

新闻推荐

滨州市开展环境应急演练暨监察监测技术比武

□本报记者 崔畅通讯员 魏俊文本报讯 11月1日,滨州市开展环境应急演练暨监察监测技术比武,来自6个县区的30名环境监测人员参加了比赛。演练突出实战特色,创新演练模...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三个月试运行期已经度过 “农居对接”下步如何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