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瓶盖压大本儿
1万多元成本难收回
见厂家的业务员迟迟没有前来兑换,王清松便多次打电话催促。期间,王清松从对方的话语中听出了异样,“娃哈哈的业务员称过一段时间再来兑换,他需要跟厂家汇报一下,让我等等。而今麦郎的业务员索性告诉我厂家不要了,不能兑换了。”
虽然王清松手中只是7000多个饮料瓶盖,而兑换出去给客户的却是饮料或现金。仔细算来,这一批瓶盖光成本就1万多元钱。“厂家不给兑换,这些瓶盖就砸在我手里了。压了这么大的本儿,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厂家以什么理由不给你兑换呢?”记者问。
“他们说我这些瓶盖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而不是在滨州片区通过正常销售、兑换所得。那么为什么过去的几年中能兑换,而偏偏现在不行了呢?不行早说啊,我也不至于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一个月内
兑换了7000多个瓶盖
据王清松介绍,多年来自己一直在村里经营了一家小型商店。见其生意还算红火,娃哈哈和今麦郎的厂家代表及片区经销商也相继把货摆到了他的柜台上。经销期间,王清松得知娃哈哈及今麦郎的饮料有个别种类设有奖项,消费者可以凭盖兑奖。
近年来,他所在的村附近发展了几家塑料瓶回收企业,细心的企业工人便从其中挑选出了带有“再来一瓶”字样的瓶盖来到王清松的商店兑换。随着企业回收的饮料瓶日益增加,兑奖的数量和频率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一个月能兑换多少个瓶盖?”记者问。
“好的时候能换一两万个,每月兑换几千个很正常。”王清松说。
“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
“两三年了。厂家的业务员快则半个月、迟则二十几天就来兑换一次。”王清松介绍。
最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清松的商店又攒了7000多个瓶盖。然而,这次的兑换并没有预想中顺利。
□本报记者 希彤 国锋
晚报15505430155热线讯 买饮料发现盖底印有“再来一瓶”的字样,这种生产厂家与消费者互惠互利的促销手段,相信大多数市民都遇到过。即便是这种两全的营销策略,也有人为之而犯愁。近日,滨城区杨柳雪镇贾王村的王清松,就在经销娃哈哈和今麦郎品牌饮料时,遇到了“再来一瓶”难兑现的问题。
>>娃哈哈承诺尽快完成兑换 今麦郎未作正面答复
12月17日,记者在王清松的商店内见到了好几十袋分类整理好的瓶盖。“娃哈哈和今麦郎各占多少?”记者问。
“各占一半左右吧。”王清松同时指着饮料瓶上的活动说明说,“这上面关于兑奖的事项规定中,并没有说明地域不同不能兑换。希望厂家能给我一个说法。”
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了娃哈哈厂方在滨的业务员,对方称瓶盖是王清松收的而不是正常兑换所得。至于能不能像以前一样完成兑换,对方说要向厂家汇报后再作处理。几分钟后,该业务员回了电话称,会尽快完成兑换。
记者随后又联系了今麦郎的业务员,很快便与其约定了采访地点。然而记者赶到指定地点时,对方以有事已经离开为由拒绝接受采访,“我是业务员,说了不算。”
随后,记者联系了该品牌的滨州代理商,对方则以“老板不在”为由,一直未作正面答复。
新闻推荐
校车停靠点 冰滑存隐患 □家长为孩子安全担心□记者发现市区内多路面存类似险情
■市区内多个路面存类似险情。□本报记者 位鲁江12月25日上午9:30,市民黄女士致电本报反映,在黄河十路渤海十路与渤海九路之间,道路南侧路面有结冰非常难走,附近既...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