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欧阳修河
>>“光医术好还不够,要让病人感到你的关心”
“要想富,告大夫”。欧阳开玩笑说,这是以前很有市场的一种说法。但是,他自己所幸一次都没有被告过,“让一个病人说好,那很容易,而几十年来,不被说一次孬,不挨一次骂,这就很难了。”
“病人住院,经常是担心、烦躁、迷茫,比如有很多老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除了正常的诊治、查房,欧阳一有时间都会到每一位患者床前巡视。他说,在巡视的时候,大可以与他们聊一聊,除病情之外,适当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他带领科室开展“假如我是病人需要什么?”的讨论,了解病人所需,以尽力满足。这样许多年下来,欧阳已经与许多患者和家属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有位赵姓患者,因慢性阻塞肺病住院,往往到了夜里会病情加重、咳嗽气喘,欧阳就长时间地陪在床边,调整呼吸机参数,帮他翻身拍背、吸痰,直到症状缓解。当这位患者最终不治去世时,患者老伴仍然带领子女磕头致谢,让现场的人都感动落泪。
>>“学这行、干这行,一辈子的事,不想别的,就想干好”
欧阳忆起2003年“非典”的情形仍历历在目,他说他永远也忘不了那场灾难。
“滨州的每一个发热病人,都要看一遍。”当时在社会恐慌的形势下,他作为全市呼吸疾病诊疗骨干,要转战于全市每一个发热门诊、病房,走遍每一个发热监测点,为传染病的控制献智慧撒汗水。
2004年,欧阳坚持对阵“禽流感”;2008年“5.12”大地震,他远赴四川,不分昼夜,为患者处理伤口、翻身拍背,甚至擦拭排泄物,还要克服自身水土不服、腹泻的不适,余震中坚守岗位24天。对此,他说:“在四川,大家不恐慌,都争先恐后,都一个样的不怕苦累。”
2009年“甲流”肆虐,又有他忙碌的身影。“但是人们对此并不重视,我们从医的才更要重视起来。”欧阳说,那年10月,某学校发现大量发热学生,部分测出携带“甲流”病毒,他坚持连续七昼夜战斗在临床一线,终于控制了事态。“那会儿,我们都互相开玩笑说一个个真都是‘铁人\’。”欧阳笑着说。
>>“早来晚走反倒成了习惯”
很多时候,欧阳对家人说得最多的话是“我又要出去了,可能回不来”,他解释说,“回不来”不一定就是说被传染后没救了,很可能是因为医生也会被随时隔离,或者忙起来就没法抽身,所以一时半会回不了家。
自1997年,滨州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得到了迅速发展,医护人员从起初的10余名壮大到五十余名,还在2007年建起了ICU重症监护室。欧阳修河主任的功劳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
“但严格地说,呼吸科不是我一手就能创造的,一个人本事再大,也不能一手撑天。”欧阳说,他们科里的年轻大夫都很认真,业务素质也都提升上来了,现在这几年,尤其是近来,天气不好,呼吸疾病增加,他们工作时间更长,更辛苦。
欧阳说,几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让人们对呼吸疾病治疗越来越重视,也促进了呼吸科的发展。如出现爆炸、群体中毒等大事件,相关科室都会叫上欧阳一起会诊。
据了解,忙的时候,欧阳主任基本不回家,就睡在病房,而在家住的时候,没有一天晚上电话不响。
“对此,你的家人怎么看?”记者问。
欧阳干脆回答,“他们习惯了,没啥。”
□本报记者 高超
通 讯 员 姜红 郭庆花
说到“医者父母心”,说话一向畅快淋漓的欧阳修河主任,语速慢了下来,让刚才还显得轻松甚至诙谐的采访气氛严肃了起来,仿佛此刻记者的采访才算真正开始。是不经意间的郑重?还是他对自己三十年从医路的一次轻声叩问?记者不得而知,可是采访结束时,记者知道,风趣、率性、雷厉风行的欧阳修河,其人格魅力正源于那五个字。
记者刚到欧阳修河(以下称欧阳)的办公室时,一位农民模样的病人家属敲门进来咨询,欧阳起身迎了上去,交谈时,他们距离很近。这位病人家属的疑问很多,细致到转运呼吸机的一些琐碎事项,而欧阳从不打断一直听完,随后都一一解答,语速虽快,但不急躁。
送走这位病人家属后,我们才开始采访,其实,接下来的采访也都在断断续续中进行,因为被数次的敲门声、电话铃声打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刘静 本报讯 1月26日是“五九”第一天,也是春运大幕拉开的日子,老天的心情看来也格外轻松,给我们送来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气温...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