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民政局的正确领导下,市救助管理站不断完善服务管理体制,协调、整合多方资源,将“家”的理念贯穿到救助服务工作中,贯彻社会化、规范化、信息化救助服务理念,筑起“关爱之家”,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温暖之家”,努力帮其寻家,促成他们与家人的“团圆之家”,全力打造流浪乞讨人员的温馨家园。
“一个重点、五个规范”救助服务理念筑起“关爱之家”
救助管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流浪乞讨人员,这些人员成分复杂,既有身体和精神残疾的人员也有身患重病的人员,他们往往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有些甚至患有各种传染疾病。因此,很多市民见到他们后会“敬而远之”,但救助管理站却会给他们家人般的温暖和照顾。
为进一步加强站内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发挥好救助管理工作“托底线、救急难”的兜底保障作用,滨州市救助管理站结合滨州市救助管理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个重点、五个规范” 的救助服务理念,即“规范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规范服务网络,规范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手段,始终坚持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作为重点”,全力打造流浪乞讨人员的温馨家园。
同时,市救助管理站坚持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当流浪乞讨人员进入市救助管理站后,迎接他们的是一张微笑问询的脸、一杯暖手暖心的热茶、一套干净整洁的衣裤、一顿可口足量的饭菜、一张舒适温暖的床铺和一张供其返家的车票。此外,为掌握长期滞站人员身体健康状况,本着早发现早治疗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救助站工作人员还会定期对滞站人员的治疗、代养情况进行回访并做好记录。
2014年,市救助站接收了一名威海籍受助人员,在等待其家人来站接回期间,该受助人员突然精神疾病发作,在站内到处乱走、乱爬,并声称要跳楼。为了保护受助人员的安全,工作人员耐心与其谈话,顺着她的思路谈家乡、求学经历等来安抚她的情绪,让她慢慢平静下来。直到次日凌晨3点多,受助人员的家属来到站上。当看到阔别数月的女儿得到了悉心照顾后,其家人感动之余执意要留下几百元钱表示感谢,被工作人员婉拒。
极端天气下坚持开展巡街活动,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温暖之家”
每当高温或严寒等极端天气来临时,市救助管理站就会格外忙碌。极端天气下,工作人员会以街头巡查为重点,对发现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耐心劝导,对痴、呆、傻、精神病人及未成年人实行保护性救助;对于不愿入站受助的,也会提供必要的饮食、衣被,并对其留宿地点进行定期巡查,避免发生意外。
在去年的“寒冬送温暖”活动中,“街头常客”封老汉就在工作人员和亲人的劝说下,住进市优抚医院,收获温暖。封老汉在市区已经八九年了,平时白天在樊家市场买点菜,晚上就裹个棉被睡街上。封老汉脾气古怪,拒绝接受家人和救助站的帮助。家人曾找来要接他回家,救助站工作人员也来看他多次,都被他骂走。每次开展巡查活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必然要到封老汉这里来一趟,给他留下棉被、大衣、棉鞋等御寒衣物。而去年面对零下21℃的极端寒冷天气,救助站工作人员坚持蹲点劝说直至凌晨。经过两天的努力,封老汉最终同意住进了市优抚医院。
打造“五位一体”救助管理服务网络,帮流浪人员重返“团圆之家”
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帮流浪乞讨人员搭起回归温暖家庭和幸福生活的桥梁。尽管工作中有风雨、有苦累,但当看到失散多年的流浪人员得以与家人团聚、走失多年的乞讨人员能够落叶归根时,工作人员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完善“五位一体”的信息联通体系,积极与辖区范围内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协调,逐步形成民政牵头,公安查找,城管、环保发现,卫生救治,热心市民主动参与的“五位一体”救助管理服务网络,实现全方位救助。
同时,市救助管理站还积极与其他地市的救助管理站开展联合寻亲活动。其中,为山东莱芜受助人员陈玉梅成功找到家,就是与莱芜市救助管理站合作的成果。在前期取得信息的基础上,市救助管理站将陈玉梅送至莱芜市救助管理站进行联合寻亲。经过两天的细致寻找,终于让这位在外流浪近10年、滞站超过4年,甚至开始将“无名氏8号”这个代号等价于姓名的流浪人员回到了自己的家。同样让人感动的还有帮吴根寻“根”之旅。5月13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将在外流浪5年多的吴根送回河南平顶山老家,让其与女儿团聚。
新闻推荐
...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