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渤海滩涂到商业要津
沾化县名的来历源自西汉龚遂治齐的典故。汉宣帝即位以后,渤海郡所属地域(今滨州北部一带,包括沾化及周边)屡次发生饥荒,民不聊生,群起反抗,而郡守却不能平乱治理。于是汉宣帝派时年已70岁的龚遂为渤海太守,龚遂上任至渤海郡界,郡中听说太守来到,派出军队迎接,以壮声威。龚遂把他们都遣返回去,并要求各个属县全部撤回逐捕乱民的官吏,并下令说:“那些手里拿着锄头镰刀的人都是良民,手里拿着刀枪剑戟的才是盗贼,要依法惩治他们。”郡中作乱的人听到龚遂的号令以后,扔掉兵器而拿起了耕田的农具,动乱很快平息下来。龚遂又亲自带头,率以节俭,劝百姓勤于农桑,数年之后,百姓生活富裕,狱讼之事也少得多了。待汉宣帝传龚遂回京时,他已须发皆白,便拜为水衡都尉。
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在今古城所在地建镇,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升级为县(当时为招安县),金朝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正式定名为沾化县。城内东西街两边拥有30余家名字号店铺,饭店、茶楼、百货店、药店以及当铺、钱庄,应有尽有,城内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繁华一时。
沾化初名招安,即取“招抚安顺”之义。今明昌六年章宗皇帝在位,以为“招安”名字不雅,乃借取汉代龚遂治郡有方的典故议定取“复沾圣化(重新得到圣上的教化)”之意更名为沾化县,沿用至今已八百多年,古城作为县城简称沾城。1975年沾化县领导机关迁驻富国镇后,老县城仍称“沾城”。1982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分沾城沾化县城,沾城改名古城。
>>>北关村的来历和历史记忆
古城周边最初只有西关、东关、北关、南关、东街、东三里、洼李家等六七个村落,稀稀落落分散在古城周边及城北和城西的土地上。
北关村,现有人口888人,村中姓氏有刘、宋、王、孙、郭、潘、徐、孟、丁等,其中刘姓占三分之一还多。北关,原为古城城外北面的一处关口要塞,后来与白衣庙和贾家庄三个自然村合为一个行政村——北关村。
据北关村71岁的剃头老人刘炳仁介绍,古城是金朝完颜璟所建,在他小时候,古城城墙、门楼仍可见部分存留。而据《刘氏族谱》记载,北关村刘氏是400年前自无棣小山后村迁居于此,当时除北关住户较多外,另有白衣庙村和贾家庄,虽为村庄,实则仅有一住户。
提及白衣庙时,刘炳仁告诉记者,其实就是供奉白蛇娘娘的一座小庙,当地人称为白衣奶奶庙。燕王扫北(朱棣攻打完颜璟)时,这户人家躲在坟地中逃过一劫。后来,随着战事平定,住户才又逐渐增多。
其时,离古城不远的沾化东部,是一望无垠的大盐场,是浩瀚的渤海。从环绕古城西北直入渤海的钩盘河上,可以瞅见它的潮起潮落。可以想象那时最早立村的先民们的生活:稀少的村落、低矮的茅草屋、几缕袅袅炊烟……先民们挥动着原始的农具,开垦耕耘着脚下的土地。或许,间断地有逃难者、避灾者来这里生存定居,或入群、或散居,增添着这片黄土地上的生机。
千年古城,风雨沧桑。从当初的退海不毛、碱蓬丛生,变成鲜果满园、五谷飘香、牛羊成群、粮棉丰硕。古城,作为近千年的一县治所,实功不可没。悠悠历史长河的风雨跋涉,也给古城留下了像黄土层一样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神奇动人的历史传说。
新闻推荐
张晓坤滨州实验学校六(1)班背起行囊,踏上新的旅程。在旅途中,总会用到行囊中的物品,行囊中有的物品用得到,有些用不到,有些需要用却没有准备,而有一些则会一直陪伴你走下去。...
滨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滨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