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一娟 本报通讯员 崔春如 王利军
2000余公里——这是滨城区各类油气管道和高压主水管道的长度。中石化东临线、东临复线一纵一横两条输油管道途经滨城区,总里程达30公里。这数千公里的管道很多都穿越人口密集的城区,输油气管道保护工作任务繁重。
近年来,滨城区油区办在强化油气管道监管的同时,成立了专门的输油气管道保护队伍,依法开展管道保护、安全监督管理及审批项事后监督工作,确保滨城区境内管道的安全运行。
筹建地下管网信息平台,为油气管道新建改建、隐患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在城市化进程中,除了地面各种各样的建筑在“生长”,地下的各类管线也迅速延伸。但地面和地下的规划建设若不能配套统一,必然会造成隐患整治不彻底。
滨城区油区办积极同市规划主管部门对接,聘请地下管线测量队伍做好辖区特别是临近城区地下油气管道普查工作,筹建专门的地下管网信息平台,为城市规划、油气管道隐患整治、新建改建管道路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目前正开展东至滨沾铁路、西至渤海五路、南至南外环、北至德龙烟铁路区域内的管网测量工作。
今年以来,该办整治重大隐患22处,较大隐患3处,协助胜利油田消除隐患点34处,重大隐患整改率100%,提前完成上级下达的隐患整改任务,被省市两级政府评为“管道隐患整治工作先进集体”。
建立健全执法制度,组建油气储运安全生产专家库
为防止一边整治隐患,一边出现新隐患的尴尬局面,滨城区油区办在制度层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出台了《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执法程序规定》等多部规范性文件,实现了油区工作执法制度的从无到有。
为充分发挥专家对管道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的决策、参谋和技术咨询作用,该办从全区范围油气储运企业聘请了12名安全生产专家组建了滨城区油气储运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库的建立提高了油气管道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救援能力,实现了滨城区乃至全市专家资源共享和专家工作情况动态管理。
成立应急救援队伍,筹办滨州市油区系统首家应急救援基地
滨城区油区办历来高度重视管道应急工作,把应急工作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管目标来抓。今年,该办成立了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并加强培训,向正规化救援队伍方向发展。
此外,该办在北外环东海一路附近征地50余亩,筹建现代化的应急救援基地。该应急救援基地预计明年正式投入使用,这将是滨州市油区系统首家应急救援基地。
打通巡护通道,增设监控点,严防危害管道安全运行违法行为
管道巡护通道的不畅通为打孔盗油犯罪分子留下了作案缝隙。今年3月,该区办加强同公安部门配合,协调管道企业、市中、市西街道,全力打通东临复线巡护通道。管道、油区两个稽查大队不定时对管道进行巡查,同时督促管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技防投入。今年,管道企业在滨城辖区新设监控点6处,安装摄像机19台,严防打孔盗油等违法事件发生。
该办坚持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原则,把油气管道隐患整治和“打非治违”结合起来,建立起制度化、常态化的油区巡护机制。对先清后占、未批先建、盲目施工等破坏损害油气输送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危及管道运行安全的乱建、乱挖、乱钻等非法违法行为,严管重罚,对构成犯罪的坚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油气管道安全生产工作没有终点且任重道远,我们要适应油田及管道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需要,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力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努力提升全区油气管道安全管理水平,确保油气管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为全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滨城区油区办主任宋立民说。
新闻推荐
11月11日,滨州供电公司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来到鑫诚热力供热西首站,对用电设备进行全方位“健康体检”,确保全市供热企业用电设备安全可靠投运。根据冬季用电特性,滨州供电公司重点加强对主要供暖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