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各项发展指标数据本报记者 张猛猛
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其中突出大健康的发展理念,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5个方面的战略任务,这些对于“健康滨州”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滨州为何能成为全国28个健康发展城市之一
我们从最近的一则新闻说起,这则新闻让滨州这座城市再次感到光荣。近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迈向健康城市之路》,将全国城市分为健康和亚健康两类。蓝皮书指出,2015年全国288个城市中,共有28个城市处于相对健康的发展状态,亚健康城市占全国城市九成以上。其中,滨州市名列28个健康发展城市第20位。
为何滨州能够上榜?这就得说健康城市的指标问题。为了检测中国城市的健康发展状况,课题组从全国层面测算了健康经济、健康文化、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和健康管理5项指数的中位数,再将每个城市的具体指标与之比较。若某座城市的5项指标均高于所有城市的中位数,即达到中等以上发展水平,则可视该城市的发展状态相对健康,否则视为亚健康。
以市区(不包括市辖县)的非农业人口总数对城市规模进行划分,20—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滨州被列入中等城市。而由图表所标注信息来看,滨州的城市健康发展指数对比全国中等城市中位数指标,健康经济指数、健康文化指数、健康社会指数、健康环境指数和健康管理指数5个方面都超过了“及格线”,滨州由此成为全国28个健康城市之一。
横向对比的话,在同量级的“竞技擂台”——“全国中等城市健康发展评价”排名中,全国94个中等城市里,滨州仍排名第20位,位置比较靠前。与去年相比,滨州的五个指标同样都取得了显著进步,这也说明了滨州发展的均衡性比较好。但同样,对比中等城市中排名前列的中山市,我们还有一段距离。
健康城市理念是包含多项指标、综合角度的“大健康”概念
分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提出“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控制,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促进健康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产业规模显著扩大。”而细化到具体的,诸如“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措施,也都是依据健康城市评价体系而来。
如今,说到健康,不仅是指免于疾病和虚弱,更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说起健康城市,也不仅是提供优良生活的所在,更是指不断创造和改善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城市,使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们能够实现人生所有功能并发挥其最大潜力。健康城市是对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的积极应对,其实质是以人为本。
我国健康城市的发展,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198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这也是我国健康城市的早期理念。
随着全国卫生城市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健康城市的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全国爱卫会出台了“国家健康城市标准和评价体系”,内容涵盖了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等五个方面,由最初主要关注城市公共卫生的“卫生城市”,正式升级为强调构建城市健康体系的“健康城市”。不同阶段城市健康理念和评价标准的演变,清晰地体现了健康城市理念的拓展与提升,即由最初的公共卫生和医学角度转向包含健康经济、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等综合角度的“大健康”概念,由健康服务和疾病防控转向实现城乡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比对各项指标,“健康滨州”建设需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那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服务、健康社会都分别代表什么,又包含哪些指标呢?经过查阅资料,部分指标如下:
健康环境:1、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2、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6、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7、森林覆盖率;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等。
健康社会:1、建设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3、城镇登记失业率;4、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5、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6、健康村建设率;7、健康社区建设率、健康单位建设率等。
健康服务:1、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2、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3、社区重症精神病人监护率;4、学校健康教育开课率等。
健康人群:1、控油、控烟、控盐、控体重比例;2、健康知识知晓率;3、10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率等。
对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再对照滨州实际,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需要改进或正在改进的许多方面的问题。
比如纲要提出优化健康服务,“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中的“提高妇幼保健水平”“促进健康老龄化”项,今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放开二孩政策后,“今后几年,全市出生人口平均比正常年份增加2万人左右,妇幼健康服务和计生技术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全市妇幼保健院(站)建设滞后。”不过,市妇幼保健院将在年底前开工,滨城区新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工程正在建设,其他县区的妇保院也将陆续建设,滨州正在扩大妇幼健康服务供给,有效应对优质妇幼服务资源紧张的问题。
另外,滨州市在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以及高血压、糖尿病服务管理等方面较弱。建立以健康为中心,以预防为导向的卫生工作模式势在必行。
同样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滨州市民对健康城市的认知程度低,健康素养有待提升,有些“偏食”的习惯甚至已经范围性引起严重后果。比如滨州是全国甲状腺结节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与地理环境有关的同时,也与广大市民嗜盐、“口味重”有关。此外,反映居民健康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共场合禁止吸烟同样需要市民进一步加强认识。
“体医融合”理念将有效助推群众健身新模式发展
规划纲要中,在医养结合模式之外,又提出了“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也即是说,“体医融合”将是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慢性病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严重消耗公共卫生资源,制约国民经济发展。而通过体育与医疗相结合的方式,对慢性病进行有效防治,既能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又能缓解医疗和经济的压力。过往体育和医学分离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民健身的效果。规划将两者结合,旨在为大众特别是慢性病患者提供一套“体医融合”的健身治疗方式,推进群众健身新模式发展。
当前,许多大城市已经开始尝试“体医结合”健身模式,比较成功的是苏州市实施的“阳光健身卡”措施,政府鼓励本地居民将医保账户往年结余金额按比例转存到卡中,该卡可以在社区内的合作健身场馆内使用。这项政策及时调整划拨金额,完善定点健身场馆的资质认证和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及时进行系统信息汇总整理,平衡了俱乐部、医疗机构和群众多方的利益,缓解了社会矛盾。不过,苏州市仍旧停留在经济方面的结合,医疗技术与运动健身方面的结合还比较薄弱,没有给予有效检测与指导。
考虑滨州实际,当前滨州市民健身欲望强,健身活动非常普遍,而对应的是公共卫生服务不匹配,针对每个人的健康档案并未覆盖,无法有效缓解慢性病问题。对此,规划纲要指明了方向,滨州未来也可探索“体医融合”的新模式。
从“卫生城市”到“健康城市”,滨州应当如何做
健康城市建设以健康人群、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健康社会为主要内容,其范围涉及了城市卫生、医疗、教育、就业、园林绿化、食品药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单靠卫生部门并不能充分解决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问题,因此大健康理念应运而生,即多部门通力协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工作。
当前,城市建设需从“卫生城市”向“健康城市”理念转变。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体现在两方面:在建设理念上,国家卫生城市评选标准包括十大类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为健康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卫生城市和健康城市均没有局限于医疗卫生领域,而是提倡大卫生理念,并取得了成功经验。在建设阶段上,健康城市是卫生城市的升级版,是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载体,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两者的区别:建设目标上,卫生城市建设,主要是以开展市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治、除四害等工作来改善城市基本卫生条件,而健康城市建设则是除了强调城市环境卫生对健康的直接影响外,还强调城市环境对于人的生活方式及精神层面的间接影响。与卫生城市相比,健康城市追求的目标更丰富、更全面、更多维,层次也相对更高。健康城市把关注重点放在快节奏、高压力城市生活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带来的健康威胁。在考核内容上,卫生城市主要集中于卫生行业、环境保护和市政市容建设方面,而健康城市的考核范围则更广,内容更丰富,涉及的部门也更多。
对健康城市建设,滨州可以参考全国健康城市的经验,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目标规划,加大重点领域建设;二是激活、创新爱卫工作机制,发挥非政府组织力量;三是培育健康文化,践行健康卫生理念;四是增强科技创新,强化项目培训力度;五是推动合作交流,加强舆论宣传。
应当说,健康城市作为我国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各阶层的重视。以纲要为指导,我国未来的城市建设肯定会由“卫生城市”向“健康城市”过渡,评审的标准也将发生变化。滨州应当尽快转变观念,把握未来健康城市建设方向,探索新模式,促进各项指标得到进一步提升。
新闻推荐
一、小球号运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其中以乒乓球的运动速度最佳)打乒乓球、羽毛球,双眼紧盯着穿梭往来、忽远忽近、忽高忽低、变化旋转的乒乓球、羽毛球,睫状肌不断放松、收缩,促进了睫状肌的血液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