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昭兰讲述李凯回家探亲的故事
李仰之经常在客厅的地图上看着拉萨的位置
记载着李凯追悼会的西藏日报
李凯曾经用过的笔记本
10月18日,本报新闻热线接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公安局打来的电话,该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想通过亳州晚报寻找一位亳州籍烈士的亲属。随后,本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寻人!亳州籍烈士李凯的亲人,你们在哪儿?》的新闻,为烈士寻亲。同时,记者和谯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请该局帮忙查找。
“李凯是我堂兄,他与我父亲既是叔侄,也是密友。我父亲今年90多岁了,一辈子最牵挂的人就是李凯……”次日下午,一位自称是李凯亲属的女士跟本报进行了联系。同时,谯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也确定了李凯烈士生前是谯城区赵桥乡溜集行政村赵庄村人。
记者随后对此进行走访,在两天的不断深入探访中发现,无论是在李凯的牺牲地还是老家亳州,都有人在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烈士。烈士的精神,影响着许多人。
探访李凯老家
10月19日,济广高速公路上车辆呼啸而过,紧挨高速公路的谯城区赵桥乡溜集行政村赵庄则十分幽静。
李凯的弟媳、88岁的景昭兰老人住在村子深处的一座老房子里,这座老房子,就建在李凯旧居的原址上。
据了解,李凯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这个弟媳是唯一健在的同辈亲人。据景昭兰回忆,从她过门起只见过李凯两次,印象比较深的是1957年那次,“他回来探亲,在家住了一个多月,那时我女儿刚出生几个月,他喜欢得很,整天抱着。”老人表示,李凯即将返回西藏的时候,特地召集哥哥弟弟两家人在一起开会,表示要把照顾老父亲的任务交给他们,“就跟他知道自己要牺牲一样”。
景昭兰老人的子侄们只是在很小的时候见过李凯,并没有太多印象。老人的儿子李龙翔表示,从小经常听李凯烈士的故事,所以一直以二伯为荣,全家以及全村都以他为荣。
一份20年前的报纸
由于仅有的遗物捐给了烈士陵园,在他们家已经看不到与烈士有关的物品了。但在李龙翔的手机上,记者看到了一张报纸的照片,这是一张本报2001年出版的《药都周末》,这期报纸上刊登着一篇叫《再忆李凯》的文章,是一位叫李仰之的人所写。李龙翔表示,作者是李凯的堂叔,至今依然健在。
文中开头写道:“读了7月20日《药都周末》刊登的《献身西藏的亳州籍公安英雄》一文,我禁不住思如潮涌。既沉痛,又欣慰。沉痛的是想起李凯英年早逝,使我与一位好战友、好亲人过早地诀别;欣慰的是,李凯的死是为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从文中得知,李仰之和李凯虽是叔侄关系,却是同龄人,李凯比李仰之大18天,两人从小就非常亲密。淮海战役期间,共同在家乡亳县支前。1948年又一起到位于开封市的解放军建国学院读书。当年底,在学校的动员下,他们共同报名参加十八军,并准备随军南下。由于家庭原因,李仰之最终没能入伍,两人自此分开。在之后的书信交往中,两人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先后入党。
烈士精神激励后人
10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大隅首附近的李仰之家中。虽然已是91岁高龄,但老人身体硬朗、思路清晰,李仰之拉住记者的手,述说着当年的故事,声音很快哽咽起来。
“李凯是党的好孩子,我们应该追思他、学习他。”李仰之表示,多年来,他一直非常想念李凯,也以李凯的精神勉励自己、教育后代。在他的教育下,子孙后代们纷纷追求进步,目前家中共有11名党员。“我们那时候约定为革命奋斗到底,李凯做到了,我是他的候补队员。”老人的语气很坚定。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涡河北岸的烈士陵园,该园正在整修,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李凯的大衣、笔记本、钢笔等遗物。记者随后和拉萨市公安局联系,将了解到的情况向其进行了反馈。该局工作人员郁警官表示,这些信息非常珍贵,有助于该局充实警史馆内容,能让更多人了解烈士事迹、学习烈士精神。该局也会和烈士后人联系,进行更深入的沟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公告,对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亳州高新区第七次全国...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