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集中居住区环境整洁优美刘朝伟摄在“品质崇州”建设中,城乡靓化行动被列为“七大行动”之一,城乡靓化不仅仅体现在城乡规划、城乡建设上,城乡管理也倍受关注。那么,崇州市将如何提升城乡管理水平,为市民提供更宜人环境呢?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崇州将对标成都中心城区,推动城乡管理转型升级。据悉,崇州市城乡管理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变”,即:城乡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细节式管理转变、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从运动式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从粗放式管理向细节式管理转变
“有的街道绿化带缺株少苗,我们即将进行补栽。”市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管理所所长沈孝军说,该所将对崇庆路、永康路、唐安路等街道绿化带缺少苗木的地方进行填平补齐,恢复美观效果。据悉,今年以来,该所在绿化管理上向精细化迈进,注重绿化带植物的高低错落和色彩搭配,提炼绿化的“精、气、神”。目前,该所正在进行绿化精细化管理试点,将逐步推开。
今年是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精细管理年”,突出从粗放式管理向细节式管理转变,城乡管理中处处可见精细化管理的影子。
路灯管理上,不仅巡查路灯的亮灯情况,还检查维修灯杆配件。环卫工人在清扫街道果皮纸屑等垃圾的基础上,还要擦洗垃圾箱,清除地面油污,冲洗人行道彩砖灰尘。市城市管理局环卫所副所长石志杰说,该所在环卫清扫保洁上提高了标准,扩大了范围,清扫时坚持洒水降尘,既打扫街道卫生,又清除绿化带垃圾;将保洁重点从主要街道向城区低洼棚户区和城郊结合部延伸,做到大街小巷一个样。
市城市管理局城市景观管理科科长宋剑表示,崇州市的广告招牌管理从主要街道向普通街道扩展,不仅申报安装广告时到现场察看实际情况,还组织人员现场监督安装,事后检查安装的广告牌与申报内容是否吻合。
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
近年来,崇州市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城乡环境大为改观。环境治理常常采取的是问题式管理的办法,即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种办法很有针对性,容易看到效果,但处理成本高。今年,在城乡靓化行动中,崇州市明确提出城乡环境治理要从问题式管理向预防式管理转变,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防。
在城乡环境的预防上,崇州市已有一些探索和实践,被称为环境治理的疏堵结合。比如,三元街一带钟表流动摊点、二手手机游商多,崇州市专门开辟了钟表临时市场、二手手机临时市场,让商贩归位经营。针对小北街占道菜市场,在小北街附近偏僻小巷开辟临时菜市场,给商贩新的空间,顺利取缔了小北街菜市场。
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预防式管理成为城乡环境治理的重心和主要着力点。市城市管理局执法大队负责人杨曦说,九龙路一带的游商菜贩归位到白石市场经营,可能是市场效益不太好,不时有人到街道上卖菜。对此,城管部门正积极与市场管理部门对接,想办法搞活市场,提高市场对流动商贩的吸引力。针对街头电杆、墙壁、橱窗乱贴广告的问题,城管部门结合市民对便民信息需求的实际,准备在主要街道两侧的小巷开辟便民信息张贴栏,让发布人有去处,让咨询人有地方,从而减少“牛皮癣”。
从运动式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
扬尘污染专项治理、水污染专项整治……近年来的城乡环境治理中,专项整治行动一个接一个,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随着环境治理的深入推进,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良好的城乡环境需要维护,城乡管理需要从运动式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
在环境治理中,崇州市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群众自主参与的自治制度,即“3+2”城乡环境长效治理模式,包括“一元钱”制度、“值周制”、星级院落评比制度、卫生帮扶和微博环境等,在不同方面、不同层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有效推动了城乡环境治理的持久深入开展。今年,崇州市重点将逐步完善推广这些制度,巩固城乡环境治理成果。
同时,崇州市还在继续探索城乡环境治理的新制度,有的即将形成制度。在柔性执法制度方面,崇州市成立了女子城乡管理中队、聘请“妈妈协管员”等,已拥有了一套柔性执法经验,条件成熟时将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有效推动执法。有的制度还在实践中酝酿,比如确保商家店铺“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落实的制度。尽管城管部门开展了上门宣传、免费服务等活动,希望以情动人,促进商家“门前三包”到位,但结果难如人意,因为“门前三包”全靠商家的自觉性,缺乏有力的监督。
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日前,崇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投入试运行,这是崇州城乡管理从经验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的新举措。
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通过城管视频网络、12319城管服务热线、信息采集器、工作人员采集信息等渠道,集中收集市政设施运行信息、环境卫生信息,比如窨井盖缺失、电力设施损毁、污水横流、出摊占道等信息,及时将信息交付相关单位处置,并督促检查处理的落实情况。这样,通过专职人员的市政信息收集和督促整改举措,改变了以往城管信息收集分散、问题处理缓慢的状况。该中心主任李开洪说,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的开通运行将有效提高城管效率。
在城乡管理的其他方面,崇州市都有向科学化管理转变的痕迹和愿景。园林绿化上,崇州市即将出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时优化绿化管理流程,在科学管理上狠下功夫,与四川农业大学园林学院合作,提高绿化技能水平。环卫上,崇州市正筹划环卫规划编制工作,提高环卫设施、功能的科学性。广告店招设置上,崇州市出台了《店招广告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店招广告规范标准。路灯管理上,市城市管理局路灯管理所所长张卫军说,崇州市已启动路灯照明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智能系统可以实时监控照明设施运行情况,改变现在路灯照明采取传统人工控制的方法,提高对路灯的管理能力,有效节约电力资源。【声音】
加大城乡管理投入改善城乡管理条件
羊省(成都市十六届人大代表、崇州市人大常委):崇州市城乡环境治理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环境治理正向更深处推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崇州市城乡环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区园林绿化档次较低,城区主要街道绿化设施破损和崇庆广场等广场绿地草坪退化严重,植物色彩单调、层次不明。我希望在这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改造城市主要街道、节点绿化景观,因地制宜建设大型绿地或植物园,提升城市品质。
二是城乡垃圾末端处理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这需要政府牵头协调,在城市建成区内适当地段合理规划点位,预留中转房、公厕等环卫设施点位,及时配套建设。牵头协调做好填埋场启用和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相关工作。
三是乡镇农村垃圾清扫清运体系运行缺乏财力保障,影响农村环境治理效果。我认为,为了确保“农垃”体系正常有序长期运行,按照各乡镇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实际投入,每年按季度给予足够的专项补贴。加强“农垃”体系硬件投入,25个乡镇中三分之二的乡镇配备8吨压缩车、三分之一的乡镇配备5吨压缩车,各乡镇配备洒水车各1辆。
城管重心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
马剑英(市政协委员):当前城市管理的工作重心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实实在在服务群众,打造更加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汇聚“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巨大正能量。
一是增强服务观念,提高管理就是服务、寓服务于管理的认识,破除单一管理思路,树立为社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好,始终站在为民管理城市的角度来开展和推动工作。
二是改变管理方式,变单纯的处罚管理为宣传与服务,加强事前宣传、注重事前引导、搞好事后服务,对违反城市管理法规的人和事,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行政处罚为辅。
三是加强服务管理,真正关注民生,坚持与管理对象、当事人多接触、多沟通,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对其中的特殊对象、弱势群体,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予以照顾和帮扶,实现在服务中管理城市。
老旧院落治理家属院要带好头
杨志秋(崇庆北路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的小区管理和环境治理,尽管工作人员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努力,但仍有很多住户不理解,今年群众参与环境治理要好一点了,但还远远不够。环境治理需要全民参与,希望相关部门多呼吁,有家属院的单位要主动搞好家属院的环境治理。
江红(北楸社区主任):我们社区老旧院落多,基本没有停车位,下水道管网陈旧,一遇下雨就遭遇“肠梗阻”,雨水、污水乱流。不少老旧院落墙壁乱画痕迹多,影响形象,用涂料涂了居民有意见,说将墙壁涂花了,刷乳胶漆资金又不够。老旧院落中个别家属院的环境治理还非常差,很不应该,家属院应起到治理的示范作用。虽然我们不断加强宣传,开展星级院落评比等活动,但居民的素质还不够高,缺乏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我希望依托老旧院落改造等项目,改善老旧院落的基础设施。
卞亚萍(杨祠街社区党支部书记):我们社区有八九十个老旧院落,只有7个保洁员,环境保洁的人手严重不足。希望社区里的家属院所在单位要主动负起责任,将家属院治理好,以整洁美观的形象起到带头作用。环境治理发动群众是对的,但如何才能发动群众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虽然做了入户散发宣传资料、开院坝会等工作,但离预期目标还是有很大差距,希望能得到有关部门或专家的指导。
(张海峰)
新闻推荐
牟家忠(右一)在五星村调研本刊讯6月9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牟家忠到白头镇五星村调研指导“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和基层组织建设。在白头镇五星村,牟家忠察看了村级活动室和立体养殖项目...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