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菜园子
雷婆婆在“微田园”里摘菜
“微田园”里蔬菜绿“微田园”是指在新型村庄建设过程中,为相对集中的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让群众在房前屋后和新村中可利用空间里,种植瓜果豆菜,形成一个挨一个、一群又一群的“小菜园”、“小果园”、“小桑园”。“微田园”是四川省在继“新农村综合体”之后,在新村建设中因地制宜的又一创新。
走进三郎镇凤鸣村农民集中居住区,一幅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景象令人陶醉。一排排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一畦畦蔬菜生机盎然。
“这些萝卜叶子有些多了,摘掉一些,以后萝卜块头会更大。”72岁的雷淑华老人正在菜地里给蔬菜除草、去叶。在她的周围,萝卜、青菜、芹菜、蒜苗长势良好。
雷淑华老人的菜地约有30多个平方,就在她家的屋旁。雷淑华老人一家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搬到集中居住区的,离老房子有2里多路。“老房子那儿有一处菜园,一年四季,想吃什么种什么,方便得很。现在隔远了,菜园管理起来也不方便了。”雷淑华老人说。
在旁边菜园除草的村民杨建华说:“我们这里居住的人家,大多是从各处搬过来的。刚开始时,都是各家各户自己在房前屋后开辟一小块地来种。现在政府统一规划了菜园,还修建了栏杆。看上去更规范整洁了。”
“菜地里的蔬菜能满足需求不?”
“差不多吧,有些面积小点的,还是需要买一些,但菜地解决了大部分。”杨建华说。
“凤鸣村已迈入‘微田园\’时代,我们现在每家都有自己的‘微田园\’,大的有二三分田,小的也有几厘地。”凤鸣村支部书记王长中说。有地方种花种菜、喂猪养鸡,村民喜欢得很。“微田园”建起来后,房前屋后一两分地的“小菜园”经营好了,一般就能满足一家三四口人日常生活中的部分蔬菜需求。在丰收的季节,“微田园”当中的一些品种除主人家自食之外,多多少少还有点剩余。
如今,在崇州市的各农民集中居住区,“微田园”建设已全部开展起来。在文井江镇万家社区,正统一为各家的“微田园”安装木栅栏。“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很多,特别是夏季,很多城市居民就长期住在农户家。有了‘微田园\’,新鲜、绿色健康的蔬菜随摘随吃,居民喜欢得很。”万家社区支部书记刘启垚说。
市新农村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说,农户们精心侍弄着各自的菜园,除草、松土、播种一样都不马虎,“微田园”一家比一家好。自从有了“微田园”,农村环境也有了极大的改善,脏乱差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欣欣向荣的田园景观。(刘朝伟)
新闻推荐
从11月20日开赛到12月5日结束,发现大坪——成都“小丹巴”摄影大赛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聚焦文井江镇大坪村。大赛收到作品400余幅,参赛人数50余人。崇州市摄影家协会邀请摄影名家对图片进行评...
崇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崇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