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彬到学校调研
高彬向学生发放学习用品
高彬召开研讨会援藏经历成了我一生难忘的回忆,在雪域高原上我已经实现了自己作为援藏教育干
部的人生价值。——高彬
高彬,市教育局项目办副主任。1999年8月——2007年8月在隆兴中学任教,2007年8月——2012年7月在教育局挂职锻炼(2010年担任灾后重建办副主任,2011年担任崇庆中学实验学校校长助理),2012年7月——2014年7月到白玉县援藏,任教育局副局长。2014年8月回崇州市教育局项目办。曾获得崇州市师德先进个人、项目建设先进个人、优秀援藏教师等荣誉。
2012年7月,市教育局项目办副主任高彬踏上了援藏之路。高寒、缺氧、干燥,山高、路险、坡陡,是甘孜州白玉县带给高彬的第一印象。两年的援藏经历,让他真实体会了“缺氧之苦”、“寂寞之苦”。但高彬说:“正是这样的环境,更坚定了我援藏干事的决心。”
走村入户让更多孩子走进校园
招生是高彬分管的工作之一。白玉县中小学校的学生人数一直都没有达过标,很多孩子10多岁了才上小学,更多的学生小学没毕业就离开了校园。这一现象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高彬不愿见到的。“我很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走进校园完成学业,这样才能改变他们的人生,改变他们家庭的现状,可当地的群众却不这么认为。”高彬无奈地说。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上学,高彬主动要求下乡进村,可语言不通带来了交流障碍。2012年9月的一天,为了了解分管4个片区的每个家庭有多少孩子,是否上学了,高彬和教育局的另外两名工作人员到热加乡勒学村摸底调查。在60多岁的四郎家门前,高彬作完自我介绍,并讲明他此行前来的目的时,四郎扔下一句“听不懂”就转身离开。当时,高彬看着四郎远去的背影,再看看手中还没来得及献出去的哈达和慰问品,感到很尴尬,也很委屈。但是,高彬知道他不能就这么离开。他再次找到四郎沟通。高彬在聊天过程中了解到,四郎家有15个人,其中有4个到了读书的年龄,但四郎一个14岁的孙儿却没有上学。高彬不厌其烦地向四郎宣讲读书的好处,同时也告诉他有关藏区孩子读书的惠民政策。在高彬的耐心劝说下,四郎表示会尽快送孙子去读书。高彬离开时,四郎站在车旁微笑着挥手告别,和刚到他家时的态度截然不同。“看到四郎的微笑时才真正明白,‘真情才是化解误解的最好良药\’这句话的含义。”
在白玉县的两年时间里,高彬多次协作教育局制订相关招生计划、方案,流程、规章、制度也在他的帮助下规范到位。其间,高彬先后结对认亲7户人,爱心帮扶3人,捐助帮困资金3000余元,让越来越多的藏区孩子走进校园。
搭建交流平台藏区教师到崇跟岗学习
为了提升白玉县教育教学水平,高彬想尽了办法。2012年9月,刚到白玉县的他就决定通过报名选拔方式,挑选几位教师到崇州跟岗学习。他向崇州市教育局有关领导汇报了这一想法,得到了充分肯定,便积极联系学校,并协调好了藏区教师吃、住等细节问题。最后,4名藏区教师通过选拔来到七一实验小学,进行一个学期的跟岗学习。高彬安排好一切事务后回到了白玉县,可他对这4名老师的关心却没有减少。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电话联系七一实验小学校长或者藏区教师,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一学期结束后,这4名老师回到了各自学校,同时把规范教学等相关知识带回了学校,与其他老师分享,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这4名老师也成长为学科骨干。
两年援藏期间,高彬几乎跑遍了白玉县所有学校,全面掌握了白玉县的教育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高彬完成了《白玉教育现状思考与建议》、《白玉教育信息化建设分析》等多篇调查报告。同时,高彬还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开展教导主任培训、信息化技能培训、课题研训等方式,将武侯、崇州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当地的老师分享交流,积极推进相关援藏项目,协助完成了白玉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期工程,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了崇州白玉教育交流,搭建了崇州白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交流平台。
作为教育援藏干部,高彬不仅把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带到了白玉,还让那里的老师走出来学习。今年8月,高彬的援藏工作圆满完成,这期间他品尝了艰辛,获得了友情;体会了分离,学会了坚守;懂得了奉献,得到了锤炼。他说:“我会牢记这两年在高原上的经历和那份责任,以此来激励自己,坚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本版采写李潇)
新闻推荐
2014年9月19日农历甲午年八月廿六第39期总第1202期中共崇州市委崇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总编丁强武值班编委李远鹏贴近崇州实际贴近崇州生活贴近崇州群众崇州...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