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高龄的王德安在峨眉山●老玉
王德安,又名王森福,崇庆县(今崇州市)城关乡黄泥村(唐巷)人,佃农家庭出生。生于宣统元年(1909年),病逝于2000年,享年91岁。
勇闯成都谋营生
1934年春,王德安告别家乡崇庆县到成都西御西街租了一铺面,开了家缝纫店,收了周致和、段志明等几个徒弟。10年之后,他用积累的资金在原址改开了安澜茶社并加以扩建。
安澜茶社分楼上楼下两层,三开间铺面,楼下是喝闲茶的地方,楼上是川西闻名遐尔的四川曲艺与扬琴书场。清音表演艺术家李月秋、金钱板表演艺术家邹忠兴、竹琴演唱艺术家贾树三(贾瞎子),还有多位评书、口技艺人都在这里表演过精彩的节目。
晚上是专业的扬琴书场。四川扬琴是川西地区民众十分喜欢的曲艺节目,由多名盲人配乐,音乐由扬琴、三弦、胡琴、大鼓、京板碰铃等演奏,演唱由念白和说唱结合。四川扬琴的曲目很多,有全本大戏、折子戏。经常演唱的大都是折子戏,如《赶潘》、《船会》、《华容道》、《活捉三郎》、《渠江打子》、《雷打张继宝》等,其旋律优雅,节拍明快,韵味奇特,很受听众欢迎。
当时在安澜茶社表演的盲人扬琴艺术家有洪凤慈、张大章夫妇、刘松柏、卓琴痴、赵龙等。他们对于乐器演奏、做念唱打的造诣非同一般地娴熟,令人叹为观止。来听扬琴的主要是达官贵胄,也不乏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如老报人车辐、窦志成,著名书法家毛畅熙和赵熙,教育家张烈五,革命家车耀先等。还有一些商贾老板与旧军官及他们的太太。
扬琴书场很受人们的欢迎,一直持续到“文革”时期,因“破四旧”而终止。王德安开办的安澜茶社为扬琴艺术的普及搭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传承、繁荣民间大众文化作出了贡献,功不可没。
勇建义务消防队
抗日战争中后期,日本侵略军的飞机曾多次疯狂空袭成都,特别是1941年7月27日那天的空袭,从祠堂街到盐市口都被炸毁,到处烧成了一片火海。
因为这次大火,王德安发动祠堂街和西御街的商家与民众,集资组建起了一支义务消防队。消防队购买了一台手压式消防车和消防铁桶、火钩、水管等消防工具,腾出西御西街87号房作为器械存放室,并在门前修了一座约能贮水100立方米的蓄水池,以备灭火时急用。消防队员由就近的青壮男人30多人组成,王德安当仁不让担任了消防队的队长。消防队员们平时组织训练,一有火情便集合上阵,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地英勇灭火,多次为抢救群众生命和财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赞扬。王德安在一次灭火战斗中,右手小指骨折,还差一点命丧火海。直到成都解放后有了专业的消防队,这支业余消防队才完成了历史使命,宣布解散。
王德安的长子王朝钧至今还珍藏着当时消防队集合时使用的一枚银哨,作为纪念。
勇救地下党员
1949年,成都临近解放,国民党反动派挣扎着作最后的负隅顽抗。在蒋介石“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命令下,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抓人、杀人,成都笼罩在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中。
一天晚上夜深人静之时,西御西街突然响起喊叫声、枪声、追赶声。此时,王德安也听到了拍门与呼叫开门的声音,他从铺板门缝中往外望,隐约看到士兵和警察在找着什么。王德安很快开了半扇铺板门,让进了拍门的人,又迅速关上了门。来人用外省话对王德安说道:“老乡,外面有兵在追我,我在你这里躲一下好吗?”王德安二话没说,将来人引进了与店铺连通的消防器械存放室。待到街上的喊叫声、脚步声去远了之后才询问来人情况。来人说他是革命者,姓丁,谢谢王德安救了他。第二天一早,来人换上西装、博士帽、皮鞋,王德安雇了一辆黄包车亲自将他送出了城门。
成都解放后,1955年的一天,一位穿着中山装的男人走进安澜茶社找到王德安,握着他的手说:“王掌柜,你还认得我么?我是你救下来的老丁啊。我是专程来感谢你,送还衣服的。”原来这人是地下党员,当时来城里侦察情况被敌人发现,幸好王德安救了他。他现在在重庆市政府工作,盛情邀请王德安到重庆去,王德安婉拒了。
(本文由王德安、周致和、段志明口述整理而成)
新闻推荐
本刊讯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确保完成全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这是11月3日市节能工作会提出的要求。会议指出,近年来,崇州市加强节能减排,圆满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但“十二...
崇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崇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