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都江堰新闻 > 正文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李志毅带队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

来源:四川日报 2012-04-16 19:03   https://www.yybnet.net/

3月28日,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李志毅带队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就双方联合在蓉建立西南蔬菜工程研究中心、设立工作服务站、建立专家技术服务网络,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与农科院专家展开洽谈。

将前沿科研成果引入农业产业发展进程,这是成都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重要举措。不仅如此,近年来,成都还积极引入农业专家大院、打造农业科技示范片区、聘任农业科技信息员、创新农业产业技术,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在“科技”平台之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成都理解得尤为深刻。作为国务院部署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成都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化解城乡二元分歧、推动城乡同进步共繁荣,从而在全国率先找到一条弥合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的崭新路径。

而成都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统筹城乡探索中的一把关键“钥匙”。

□本报记者 陈碧红

推进◇

科技助推“四大基础工程”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2008年诞生于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的第一张现代“鱼鳞图”。依靠这张特别的“图纸”,鹤鸣村顺利摸清了全村土地承包状况,率先完成确权颁证,迈出了成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第一步。

“鱼鳞图”的制作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带队制作“鱼鳞图”的西南交大CAD工程中心李剑波博士结合现代物联网技术,使用了“半自动”的测量方式:利用视频图像感知边界,在卫星图片上自动勾勒边界,不太准确的地方再由人工调整。

这种由卫星自动传感测绘的土地,每块都有专属的“地籍号”,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出土地轮廓,还附注了户主姓名、土地面积、经营期限、土地性质等基本信息,比传统的文字、表格等产权表达方式更加翔实、直观,得到了鹤鸣村村民们的一致认可。随后,这一技术开始在成都全域启动,并于2010年12月底基本完成。正是依靠这张现代版 “鱼鳞图”,成都顺利厘清全市2661个村,35857个组集体经济组织,212万户农户,485万宗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700万亩土地的财产关系,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颁证奠定了重要基础。

与现代“鱼鳞图”的诞生相类似,依靠现代科技手段破解 “四大基础工程”推进难题的实例比比皆是。

2010年11月,成都户籍制度改革正式启动,为全域500万农民打开进城“大门”,实现城乡户籍自由流动。而为这一改革解题的,正是成都以身份证号码为标识,整合就业、纳税、信用、社保等各部门信息数据,统一建立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

在科技创新推动下,成都顺利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四大基础工程”,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初期目标。

统筹◇

资源在城乡间加速流动

3月29日,温江春天花卉园艺场负责人刘超来到温江花木电子商务中心,了解一笔订单的组货情况。作为花木电子商务中心的老客户,春天花卉园艺场不仅在花木网上打开销售渠道,还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成为温江屈指可数的大型园艺公司之一。

花木电子信息化大潮已经席卷温江。在2012年初的全区“两会”上,温江区委书记田蓉表示,将在2012年内建成全国首家花木交易所,力争实现花木网络交易8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4.8亿元。

温江花木仅仅是成都农业迈向信息化的冰山一角。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促进资源和资本在城乡自由流动是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尺之一,而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巨大落差是阻碍资源流动的主要因素。加速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成为破解资源流动障碍的关键。

2009年7月15日,《成都市统筹城乡科技推进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明确提出要面向农业产业和新兴经济组织,以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为突破口,着力推动科技资源和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提升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和农村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为成都试验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09年12月2日,首批12个产业区域科技服务站挂牌成立,同期受聘的还有首批8名农业首席专家、81名服务专家、131名农村科技信息员,一条 “政府—平台—专家团队—科技服务站—农村科技信息员”上下联动的新型“梯度”现代农村科技服务链初步建立。

2011年初,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正式开建,在近一年时间内基本完成了53个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建设,覆盖14个涉农区(市)县。借助这一平台,农副产品交易、特色农产品推介、农村旅游信息发布、农业科技推广、甚至产业趋势分析等资讯都能实时发布到农民手上,让生产要素流动更加便捷。

如今,逐步完善的“新型农村科技体系”已经成为成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有力推手。2011年,成都落实重大农业项目618个,吸引投资220亿元。建成粮油、蔬菜、茶叶、猕猴桃等农产品标准化基地243个,建成标准化基层农业服务站146个,新增农民专合组织51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80%。

融合◇

“鸿沟”在发展中逐步消弭

在新津县普兴镇袁山社区,一座秸秆沼气集中供应站已经成为社区150户居民的生活用气来源。社区居民们将秸秆送到供气站,通过高大的发酵罐转化为沼气,就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整洁的燃气灶、热水器。

这个集中供气站是全国16个秸秆沼气新型能源技术示范点之一。与传统秸秆气化技术相比,秸秆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在一年处理农作物秸秆五六百吨的基础上,每天能产生沼气400—600立方米,最多可以向300户居民提供清洁能源。

沼气,并不是袁山社区居民享受到了唯一现代化便利。早在2008年10月,袁山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沼气发电工程就正式开机运行,为居民输送清洁能源。没有了烟熏火燎的晨炊,没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憔悴,村民们像城里人一样,在小广场上跳坝坝舞,在图书室里上网冲浪。

曾有专家表示,城乡“鸿沟”最深处是城乡公共服务差异,而在袁山社区,这段“鸿沟”正由深变浅。生物能源技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新型技术的实施和现代化农村公共服务配套的逐步完善,从本质上改写了这个昔日成都市级贫困村的生活方式,勾勒出现代化农村的清晰轮廓。

此外,围绕“新型农民”主题进行的各类科技培训也从提高农民文化、技术、素质水平的角度,为促进城乡走向一体化奠定基石。据悉,2012年,成都市不仅计划培训新型农民2万人,还计划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2500人,将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营销、风险防范、企业融资等内容一并纳入培训内容。

以科技为纽带,成都正将城乡差异逐步“缝合”。

科技·未来

2012年,成都市科技局提出要“以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应用为重点,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并列出全年工作计划表——

首先,制定关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工程,推进农业工厂化制种育苗、良种繁育中心建设,组建3个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技术联盟;

其次,建成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引导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服务1000人次以上,建成城乡科技信息服务站(点)100个;

再次,在世界生态田园城市11条示范线开展“一线一品”建设,发展景观农业和生态农业,集成示范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20项以上,培育市场领先农产品10个以上。

新闻推荐

百名党报总编走四川大型采访团走进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

“百名党报总编走四川”大型采访团走进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地四月末的巴蜀大地生机勃发。4月23日到27日,“百名党报总编走四川”大型活动采访团在川走基层。“灾后美好新家园,内陆开放新高地...

都江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江堰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李志毅带队前往中国农业科学院)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