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都江堰 > 正文

成都市民的中医药获得感来自哪里

来源:成都日报 2020-06-01 01:22   https://www.yybnet.net/

中药鸡尾酒

夏隆江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服务深入到了成都市的每一个角落

“成都名中医流动车”下基层义诊活动

在市公卫中心,中医专家走进新冠肺炎隔离病区

□ 邓晓洪/文

重点导读

◆ 短短几年时间,成都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服务体系的金字塔形中医药服务体系,在这一体系下,中医药服务更具可及性、更接地气,群众看中医更方便快捷,中医药文化推广也更加深入

早晨8点半,62岁的许婆婆提着一只菜篮子走出小区,穿过一条马路,便来到青羊区东顺街中医角。最近一段时间,她感觉自己身体有点僵直、不舒服,便来这里找中医做推拿、拔火罐,一个疗程下来,身体便开始通畅了。“我特别信任中医。”许婆婆说,“如今看中医非常方便,一出家门就有中医角,做了治疗去买菜都不迟。”

许婆婆接受治疗的这个青羊区东顺街中医角背靠一家养老院,虽然面积仅有21平方米,但覆盖了周围10多个小区,平均每月服务病人500人左右,养老院的病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个小故事,是成都中医近几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十三五”期间,成都以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标杆城市为目标,从夯实基层基础开始,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振兴发展,走出了一条让人民群众极具获得感的“成都路径”。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当中,成都的中医药还发挥了极大作用,不仅让新冠肺炎病人第一时间得到了中医药治疗,中医医疗机构还向社会派送汤剂,为大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预防和保护。

那么,成都中医药最近几年发生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这个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从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进行一次成都中医药发展探寻。

新冠疫情发生

成都缘何做到让中医药第一时间介入治疗?

成都市收治第一个新冠肺炎患者,是今年1月16日。仅仅在几天之后的1月21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中医专家便穿着防护服走进了隔离病房,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从那天起,医院安排专人,为隔离病房运送熬制好的中药汤剂。

从第一例病人开始,用中医药向新冠肺炎患者服务便一直持续着,直到所有病人都治愈出院。从时间上来看,成都市是国内最早采用中医介入治疗新冠肺炎病人的城市之一,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有个专攻传染病的中医药研究室,这个研究室的全称叫“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成都)”,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它级别很高,该研究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9年批准成立的,全国仅有41家,成都市公卫中心这个研究室是四川省唯一一个。

该研究室的成立有个背景。2009年发生甲流,中医药介入治疗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因而国家开始推动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这项工作。“国家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成都)”被定在成都市公卫中心,四川省知名的中医药专家陈绍宏、何成诗、张毅、陈定潜等成为特聘专家参与进来,他们带领一批中医人开始专门研究中医药攻克传染病。

“在没有突发传染病时,我们用中医的方法配合治疗结核、肝病、艾滋病等,有突发传染病就马上介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该研究室的中医专家王玥莲说,他们采取“辨证施治、一人一方”的方式,因时因地因人不同,进行遣方用药,使得治疗更精准、更个体化。

一组数据显示出中医药在疫情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成都市的普通型患者中,采用中药介入治疗的占100%,平均退热时间1.38天,平均住院日8.17天,极大缩短了住院时间。

“从成都地区的病例来看,中医药介入治疗有三大优势。”王玥莲说,第一,患者的退热效果持续、稳定、可靠,重复发热的几率少;第二,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后,胃肠道反应较大,比如呕吐、腹泻等,经过中西医协同治疗后,胃肠道反应等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得以减轻;第三,很多人出院后的恢复期,症状不一定完全好转,仍有咳嗽、发汗等,出院后不再服用抗病毒药物,但中医药能继续参与进来,缓解患者后期的症状。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是新冠肺炎患者的主要收治机构,是成都“战疫”的主战场,中医药在这里的使用和凸显出来的效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是,中医药不仅仅在这里发挥作用。

从一月下旬开始,为了帮助群众预防呼吸道疾病、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成都很多中医机构便向市民大量供应中药汤剂或者药方,让中医药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

不仅如此。成都派出了大量医护人员向武汉提供医疗援助,从2月24日开始,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组建中医专家团队,采用5G技术,为武汉方舱医院的病人进行远程会诊。参加会诊的除了前方医疗队员外,还有很多大咖,可以说是“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新冠肺炎中医天团”,这之中有呼吸内科专家陈云凤、李群英、郑玉琼三位四川省名中医,以及治未病中心专家侯天舒博士后、刘中兴博士,他们针对新冠肺炎治疗及康复期进行全过程的中医药指导。其中,陈云凤参与制定了四川省中医预防中药处方和治疗方案,以及《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控技术指南》。

在“战疫”中,成都中医药界反应快速,第一时间介入,让这种传统医学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进一步强化了中医药的地位。

然而,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成都中医药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上发挥作用,这与几年前实施的“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关。

中医药服务建体系

成都短短几年搭建出清晰构架

众所周知,中医药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成都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工作,在“中医药强省”战略领导下,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纳入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目标任务,接受群众满意度测评。

如何让群众就近、方便享受到中医药服务从而让他们满意?成都市卫建委中医处处长赵春晓说:“让群众满意,需要建立在起码的两个前提下:第一、方便,能够在离家最近的地方享受到中医药服务;第二、疗效,能够在中医药服务中见到良好的效果。”她说,这两个前提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一个系统工程,“在5年前,成都市的中医药发展都是不均衡的,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中医药均衡发展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去实现中医药的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当年成都中医药是如何不均衡?赵春晓说,那时,成都仅有一家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有6家三级乙等中医医疗机构,其他的中医医疗机构大多是二甲或者二乙,“群众看病都希望得到更好的治疗,三级以上的中医医疗机构不仅少,而且集中在城市,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同质化中医药服务,我们需要努力去实现中医药发展的均衡。”

2016年,建立科学而清晰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的行动启动。

成都按照那6所分布在不同方向的三级乙等中医医疗机构的位置,将全市划为6个片区,由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这所三甲医疗机构牵头,实行逐层帮扶带动,以实现整体上的能力进步。

在这个过程当中,以成都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的各个专家团队,在成都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区域展开活动,他们开展学术活动、教学查房以及技能培训等,使各自负责的区域在中医药服务能力上不断提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成都已经拥有8家三级甲等中医医疗机构,是四川省最多的城市,“这8家三甲中医医疗机构成为成都市打造中医药服务体系这个金字塔的塔尖,有了这个塔尖,下面的体系建造相对顺利了。”市卫健委中医处处长赵春晓说。

在“分片提升”的同时,很多中医专业的优势开始凸现出来。2018年,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有4个中医科室获评“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分别是儿科、肺科、心血管科以及血液病科。显而易见,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代表着区域的中医服务高点,“它不仅对那些专病的中医药治疗起着导航作用,而且会带动其他中医专科向更高水平冲刺。”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负责人说。

除了有4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成都还打造出6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其中呼吸内科、儿童康复科、内分泌科以及心血管病科等4个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另外两个分别是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和成都肛肠专科医院的中医肛肠专科。

8家三甲中医医疗机构,4个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6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他们起到的是一种“龙头作用”。在“龙头”的带领下,成都中医药服务体系呈现出一种科学的构架:顶端是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间的枢纽是区(市)县中医医疗机构,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成为支撑,村(站)卫生室成为网底,另外还有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作为补充。

在此构架下,“市县乡村”四级中医药一体化服务体系层级清晰、逻辑严密,最关键的是让百姓享受到了方便。

服务能力提升

四级一体化服务体系下的“化学反应”

成都中医药服务体系构架的建立,如同大楼完成了建设,这项工作之后,需要进行内容的建设。

成都中医名医馆在成都市已有厚实的群众基础,中医名家的聚集,为疑难重症患者寻求中医路径解决病痛提供了极大帮助,因此在成都中医名医馆成功运营之后,一些区(市)县也打造了区域性强的名医馆,让一些需要获得更好治疗的患者找到了“组织”。为了进一步满足更多普通患者的中医药服务需求,让中医药服务更加“接地气”,成都市开始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中医馆和中医角建设。

名医馆、中医馆和中医角,被称为“两馆一角”,它们的建设,推动了中医药融入“15分钟健康圈”。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成都市394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建成了中医馆,完成了141个“示范中医馆”和800个“规范化中医角”建设,使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到了53.2%。

“两馆一角”的建立,使成都市中医药四级一体化服务体系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增强,让群众更加热爱中医药。成华区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马昆告诉记者,他们所服务的区域以前曾是老工业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2017年9月,该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的水碾河路北社区中医角建成启用,平均每月服务量达到1330人次,“以前很担心花了力气打造没有人来,但事实告诉我们,基层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是很大的,以前很多人去大医院看中医嫌远,而今家门口就有中医,这激活了他们的热情。”

其次是更加活跃了中医药市场。前文所提到的青羊区东顺街中医角,在诞生后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其周边2公里范围内新增近20家中医诊所。同样,成华区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的水碾河路北社区中医角建成启用不到一年后,双桥辖区中医诊所从10家增加到现在的22家。表面上大家看到的是竞争的加剧,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到的却是医疗资源得到丰富,群众享受中医药服务更加便利。

另外,这个服务体系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对分级诊疗的贡献,人们渐渐形成意识:治未病或者小病,就找家门口的中医馆或中医角就搞定了;而稍重一点的病,可以寻求区(市)县中医医院的帮助;如果疑难重症需要找中医,那么就去三甲中医医疗机构。

从几个“化学反应”中,我们发现成都市中医药能力提升发挥的作用,其实,能力提升的表现并非仅仅如此。

成都市卫健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成都市加大中医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力度,打造中医重点专科集群,强化中西医临床协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提高了临床疗效。截至目前,已经建成和在建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专病)167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46个、市级75个,有7家单位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在强化中医治未病上,成都市建立健全全市、县、乡三级治未病服务体系,市县级中医医院均设立治未病中心或治未病科,承担治未病服务的推广、培训。另外,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更加强化了基层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

“因为可及性提高、服务能力增强,中医药在民间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如今随便走到哪个区(市)县的城市和乡村都可以发现,中医药服务很是深入人心,大家信中医、用中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就医方便、价格低廉而且解决问题。”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中医专家刘耀说。

中医药文化传播

让优秀的文化融入每个人的血液

成都中医药的快速发展,除了体系的完善、可及性增强、服务能力提升外,还跟同时推进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有关。“中医药是中国的文化瑰宝,需要不停地传播,让它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里。”市卫健委中医处处长赵春晓说,近几年,成都市采用了多种方式强有力地推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每个乘坐公交、地铁的市民也许都在车上看到过《四季养生》的公益宣传片,这是一部全国首创的动漫形式的中医养生理念推广片,虽然较短,但形象生动、节奏明快地将养生理念传递出来,让人轻松地植入脑海。

这是成都在中医药文化推广中的一次创新,它的成功让中医药专家们坚定传播的力量。于是,成都市专家组编印了《四季养生食谱》、《小厨房大健康》等科普书籍,用最易记住的语言、最易买到的食材、最易操作的方法指导老百姓科学养生。

在这个过程当中,成都市还组织“成都名中医流动车”下基层义诊活动,不仅让老百姓在基层与名中医面对面,而且通过他们将中医药文化灌输给群众。这个活动是从2018年底启动的,每个月举办1—2次,每次都有12人左右的省市名中医参与,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60多次,覆盖了成都市的每一个区(市)县。“重要的是,这些名中医除了与基层群众面对面,还要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培训、查房,以提升基层的中医药服务水平。”市卫健委中医处副处长赵晓红说。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传承,而且需要与时俱进地发扬。如何传承?成都市卫健委采取了启蒙教育的方式。

市卫健委中医处赵春晓处长说,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寓教于乐、贴近生活”为特点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命名首批22家“成都市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基地”,成立泡桐树小学“校园中医文化馆”,广泛开展“小郎中”体验营、“我是小药师”体验日等启蒙教育,“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从小接触中医药、认识中医、接纳中医药、推广并发扬中医药,让优秀的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每个人血液里。”

传承找到了良好的方式,那发扬呢?

著名中医专家夏隆江,因为擅长过敏性疾病的诊治。他牵头创办的秉正堂中医馆,短短几年已经发展到5家店,吸引了大批中医药博士、硕士参与,让中医药文化在民间呈现出火红的状态。为了让人们更容易接纳中医药,夏隆江对部分中药剂进行了创新,比如,他创造了中药鸡尾酒、中药咖啡、中药糕点以及中药养生茶点等。他说,中药本身就取自大自然,给人留下了太多创造和想象的空间,“它不应该是老旧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除了亘古不变的疗效需求,中医药也应该是先进的、时尚的、令每个人都能以享受的态度去接纳的。”

“把中药变成时尚”,这样的提法和做法也是成都发扬中医药文化的最好诠释。

正是成都对中医药文化的大力推广传播,让外籍人士也越来越认可中医药、接纳中医药。

在成都举办的第十八届世警会以及2019成都马拉松赛事上,中医药服务皆亮相出席,为赛事提供医疗保障,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可,并将成都推动中医药服务的经验转发全国。

在这两个大型赛事中,成都为来自全球的参赛选手提供针灸、火罐、按摩、推拿、药物敷贴等传统中医药服务,让身体不适或受伤的选手尽快恢复。在世警会龙泉赛场上,一名来自法国射击类比赛的总裁判长阿兰·乔利手指老伤复发,手指弯不过来了,担心进医院影响比赛,他选择了中医专家提供的服务。经过针灸和推拿,很快他的手就恢复自如,阿兰·乔利总裁判长大为惊讶:“中医太不可思议了、太神奇了,我一定要向你们表达诚挚的谢意!”那天的比赛结束后,他真诚地为成都中医写下了一封感谢信。

赵春晓说,成都对中医药文化的推广其实不止这些,“我们还有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打造的院落(比如驷马桥社区),有中医药文化一条街(比如肖家河、枣子巷),还有以川西旅游特点打造的“林盘诊所”(比如都江堰)……文化的推广让中医药的影响力更大、群众基础更强,反过来又促进中医药发展,而最终的目的,就是用中医药的‘简、便、廉、验’去守护群众健康,促进成都这座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新闻推荐

科学统筹 系统推进锦江公园建设和锦江水生态治理工作

本报讯(记者王琳黎)昨日,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公园建设指挥部第十八次会议召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瑞武,副市长刘玉泉出...

都江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都江堰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成都市民的中医药获得感来自哪里)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