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都江堰 > 正文

打通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成都加快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来源:成都日报 2020-06-03 01:44   https://www.yybnet.net/

成都科学城

■聚焦于把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成都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在国内开展技术经纪职称评定,让“躺在”高校院所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

■成都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将构筑“一核四区”发展格局,坚持“营城”与“谋势”相结合,结合本地实际,努力把西部(成都)科学城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和科研主阵地。聚焦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强基础研究,结合主导产业,大力构建创新生态圈,吸引创新要素人才集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今年初,中央提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求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

5月2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5月20日,成都科学城,四川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批6个支撑项目启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载体,是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重要支撑。

抢抓城市发展新机遇,立足长远谋发展。未来五年是成都培育形成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关键期,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起势期。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成都将以全面辩证长远的战略眼光应变求变,以科学高效精准的战略路径化危为机,以产业生态圈建设引领要素集成集聚、以科学城建设引领科技创新、以场景供给引领新经济发展,构建策源牵引的动力体系、高端要素的运筹体系,加快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打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看创新资源

成都有高等院校60余所、各类研究院数十所

2020年1月,北京,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成都斩获颇丰。在蓉20个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占四川省获奖总数的80%。20个获奖项目中,成都主持完成11项、参与完成9项,其中2项主持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彰显了一座城市的创新竞争力。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城市能级迎来跃迁式发展的机遇窗口。

拉开这座城市的时间轴,几千年来,从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到第一张纸币“交子”的诞生,再到率先探索开展技术经纪职称制度改革,成都一直是一座富有创新创造基因的城市。

打开成都的创新地图,高校院所星罗棋布,科教资源丰富。目前,成都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余所,其中双一流高校2所,双一流学科高校8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等各类研究院数十所,在蓉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32所。从城市间对比来看,成都60余所高等院校数位居全国第6。

国家级研发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等科学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是推动城市基础创新能力的重要引擎。目前,成都已集聚了一些各类科学基础设施,如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了9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

看创新活力

成都年度创新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五

厚积的科教资源、一批“国之重器”、数量众多的高层次人才,为成都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头动力。来自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增加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6家,高新技术产业主营收入突破9300亿元,率先在国内开展技术经纪职称制度改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经验在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复制推广。全国首个以地级及副省级城市为评价单元的创新指数报告《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9)》显示,成都年度创新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五……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发展驱动力,成都已成为创新高地。

近期,随着一声清脆的敲钟声,西装革履红围脖的李进,将成都先导送上了科创板,实现西南地区科创板上市交易“零的突破”。先导扎根的成都,密集坐落着大大小小的科技创新企业和研发机构。以至于,即便在疫情冲击之下的一季度,成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进出口总额更是逆势同比增长,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城市经济韧性和“双胜利”曙光激励人心。

“经济之韧”来自哪?既源自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来自于一座城市的科技创新生命力。

科技创新的生命力在于改革创新,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科技创新的效能。

聚焦于把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成都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在国内开展技术经纪职称评定,让“躺在”高校院所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走向生产线。

致力后发超越,“新经济”成为成都抢先开辟的一条新路。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鲜明提出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加快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独角兽企业从0到6家,新经济企业从18万家增至36万家,新经济活力指数、新职业人群规模均居全国第三……历经三年蝶变,“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已成为共识。

创新求变,从未止步。建设产业功能区,是成都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构筑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核心优势的战略支撑。

如何重塑资源流动体系,让创新资源要素在产业功能区“落脚”?“菁蓉汇·校企双进”成为又一探索路径。2019年,“菁蓉汇·校企双进”系列活动促成近500家企业与高校达成728项校企合作项目。今年,还将建设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为产业功能区企业聚势赋能,为制造业转型和新经济扩张提供持久动力。

看创新动力

成渝共建西部科学城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川渝两地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支持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今年初,中央提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求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

纵观寰球,科技信息化和城市化浪潮奔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世界城市,都有着特色迥然的科学城。比如东京筑波科学城,以及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这些科学城既是“科学技术的原点”,也是“未来产业的摇篮”。

放眼成渝,两地有121所高校、178万在校大学生、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29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87个众创空间,科技资源比较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创新策源潜力和较大的转化市场空间。以共建西部科学城为契机,加强区域创新协作和资源整合,有利于发挥“1+1>2”的作用,推动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创新乘数效应。

如何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活子,激活城市创新发展动力源?为了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先一公里”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市场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成都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将构筑以天府科学城为创新策源地,以新经济活力区、天府国际生物城、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为产业创新承载的“一核四区”发展格局,坚持“营城”与“谋势”相结合,结合本地实际,努力把西部(成都)科学城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和科研主阵地。聚焦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强基础研究,结合主导产业,大力构建创新生态圈,吸引创新要素人才集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日前,川渝两地科技部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两江新区、天府新区,西部两大国家级新区宣布了双方在2020年合作的10大重点任务;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西部科学城、成渝科创走廊、内陆自贸港等建设……

谋定而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画卷正在加快铺开。

本报记者 宋妍妍 受访单位供图

新闻推荐

加大放水蓄水量 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本报讯(记者梁昊)为缓解旱情,四川都江堰东风渠管理处从5月20日14:00起正式加大了向黑龙滩的冲蓄水量。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

都江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江堰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打通科技创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成都加快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