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点36分。
为了不打扰家人,43岁的垃圾处置工曲民悄悄起身。2点钟,他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赶往洛带垃圾处置场,开始自己的工作——处置清运成“山”的垃圾。这一份工作,他已经坚守了6000多个日日夜夜,整整19年。
清晨天刚亮。
从市政协办公厅选派到蒲江县长秋乡古佛村的驻村干部唐玮昀,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四处巡查。一夜大雨之后,他最想知道的是,刚刚修好的路有没有受影响,村民的生活有没有受影响。
午后3点,烈日。
10岁的刁文静被父母从金堂县的老家接回到成都市区里的新家。让她兴奋的是,终于和爸爸、妈妈、妹妹在成都有了自己的家,更令她兴奋的是,马上要开学了,很快就可以回到她喜欢的行知小学了。
……
简简单单的生活,实实在在的人,没有丰功伟绩,也没有感天动地……但是,表情虽微,却因真诚,足以有感染大众的力量;故事虽简,却因真实,足以有远行千里的后劲。他们,绝对应是见诸我们报端的主角。因为,唯有来自基层群众,唯有最真实的工作与生活,才是我们最大的新闻主角;唯有来自基层的最微小细节与片断,才是我们最闪光的新闻要素。
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8月初启动以来,本报确定了30余个基层联系点,本报近百名记者也根据实际确定了个人联系点。广大记者深入第一线,发现基层干部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真实、体验真实。他们被真实而感动,又将以真实去感动社会。这样的新闻是最有力的!
——让我们把新闻报道的坐标定位在基层,把新闻聚焦的视角锁定在基层,深入到城市社区、田间地头,找寻城乡居民的幸福密码;深入到园区、工厂,探寻成都制造的品牌力量;深入到学校、科研一线,追寻科学技术的创新脉动。
——让我们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脚踏实地驻站蹲点,与我们的新闻主角朝夕相处,一起工作,听一听广大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在体验他们的生活工作中体察他们的甘与苦、喜与悲。
——让我们用清新朴实的笔调、用带着泥土芬芳的话语,以百姓视角、平凡话语,使我们的报道更生动,更喜闻乐见。
今日起,本报推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基层连线》专版。首批记者驻站蹲点的作品也将以全新的文风呈现在读者面前。今后,每周一、三、五,《基层连线》专题下的“基层探访”、“蹲点日记”、“一线心声”、“基层对话”、“身边故事”等栏目,都将如约与读者见面。在这些栏目中,有记者深入基层、发自一线的报道;有基层干部群众的声音与基层的面貌;也有我们的记者与新闻主角之间的原声对白……我们期待你的关注,在这里,你可以越来越多地看到发生在身边的生动故事。
(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政府购买服务为企业引进人才 金堂县出台政策,加大力度解决工业发展带来的企业用工难
本报讯(记者陈泳)昨日,金堂县劳动社保大厅内人头涌动——往年这个时候,这里都是冷冷清清的,可今年,各大企业的求职台前收到了不少简历。据悉,为了帮助工业企业解决用工需求难题,金堂县出台一系列政策,通过...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