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记者 蒋庆
不管天气如何炎热,再过几天就是立秋,至少从字面上看,秋天开始到来了。对7岁的罗志豪来说,一切都没有变化,这依然是早上起床了出门逛逛,晚上吃了饭再出门逛逛的日子。在城里,对几位孩子离家出走的家长而言,也没有什么变化,跟他们赌气的子女还没找到。罗志豪是金堂县竹蒿镇天宝寨村80余名留守儿童中的一个,对留守儿童来说,离家出走,那是父母才干的事情。罗的母亲生下他后不久就嫌家里穷离家出走再未回来,他的父亲似乎要好点,在外打工的他一年还能回家三两天。(相关内容详见今日“周末特稿”特别版———“本土杂志”)
1908年夏的某天,在四川收集植物标本的威尔逊住在丹巴的一户百姓家里。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女主人性格开朗很爱笑,她的笑声很好听。在一百年后,植物学专家印开蒲根据威尔逊拍的照片,重走百年前他走过的路。在丹巴威尔逊曾住过的老屋附近,印开蒲发现,老屋女主人曾孙女四郎错与她的曾祖母一样爱笑,“跟她说话的时候,每一句回答我都在笑。”
威尔逊在北川拍过一张竹索桥,桥上恰好有一人站立,这个人额头突出,鼻子特别大。桥现在已经不在,但印开蒲想找到这个人的后代,他后来真的在附近的场镇上找到了,在人山人海中,印开蒲隔着几十米远,一眼就辨认出照片中那人的后代。虽然已经隔了四代人,但那些特点都没变,围观的村民议论说,“他的父亲,他的爷爷,比他还像。”一百年,是很长的时间,但印开蒲在拍照片时,却常常觉得,他和威尔逊在相同的地点,隔了1/100秒摁下快门而已。
时间会改变很多东西,但好多东西又不受时间的影响。每年的夏天,你仔细看老街老巷,年复一年,大家都在这个时间做辣椒酱。这个天气正是辣椒上市的时节,主妇到菜市场买了大堆的新鲜红辣椒和生姜,洗净之后把这些放在木盆里,用立式大菜刀在木盆里宰剁。嗵、嗵、嗵……菜刀穿过辣椒直达盆底的单调声音中,辣椒也慢慢从长条变成细碎。如果你能穿越时间,往前一百年、两百年,你在街巷里依然可以看到主妇采用相同的姿势做着相同的事情。家里自制的辣椒酱是味觉的回忆,在湿热的四川盆地,它们也同时在平衡着我们身体。(相关内容详见今日“边走边吃”)
但是,一位依然做着辣椒酱的母亲很是担心,她到国外留学的女儿看来是不会再去做辣椒酱了。这个家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直享受着自制的辣椒酱,母亲的母亲,母亲的奶奶……她们在夏天挥舞菜刀,剁碎辣椒,为她的男人、孩子亲手制出美味,并又传给下一代。对寻常百姓家而言,辣椒酱就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联系。就算出了远门,身上带上一瓶家里自制的辣椒酱,就可以通过味觉串联起家的味道。
味道是可以传家的,青衣顾正秋之女任祥寻访各种老地方,收集传统的蜜饯、酱料制作,图文并茂,以书的形式保存。也并非仅仅是味道,岁时节庆、匠心手艺都是可以传家的。在全球化浪潮中,我们醉心于欧美的科技、生活,以为我们的传统生活已经过时、庸俗、粗鄙。但若仔细去看我们的饮食、服饰、节庆、民间手工艺,才会觉得中国传统的生活是如此的精致与美好。这也是任祥最初的私人目的,将中国人生活的精致整理出来,告诉她在美国读书长大的孩子,了解自己传统文化的魅力。
青年的一代,会认为这些已经老朽,但他们中的大多数,终会回归到传统之中,这似乎就是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任祥絮叨着给读大一的女儿宣扬传统中国女人相夫教子的道理,她说:“我急切唠叨的,居然是这种古老的三从四德话题!跟我母亲当年告诫我的一样,居然一点进步也没有!当年我只觉得落伍、八股、不可思议,因为男女本来就是平等的呀!没想到几十年后,我会用同样的心情,想塞入女儿羽翼中的,尽是前人流传下来的老话。”(相关内容详见明日“好读又读”)
新闻推荐
成都商报讯(记者刘友莉)8月24日,由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主办、金堂县政协承办的“喜迎十八大,翰墨新四川”书法邀请展在成都画院正式拉开序幕。本次展览为期4天,昨日圆满结束,期间接待了逾千人次书法爱好者...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