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27日,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座谈会在崇州市召开,崇州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形成的“1+4”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成为会议一大焦点。(本刊曾作报道)
9月3日,《成都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崇州市用“1+4”模式来破解“怎样种田、谁来种田、谁来带头”的难题。现原文刊载以飨读者。
一个合作社解决了“怎样种田”“谁来种田”的问题;四个服务内容构建起一个支撑体系,不仅实现了农业增效,还实现了农民增收——在刚刚结束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农业现代化座谈会暨第九届全国农经网络大会”上,崇州展示出来的“1+4”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获得了全国各地社科院专家的一致好评。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称:“这样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很创新。”
获得赞扬的背后是崇州的努力探索和付出,也是成都全域范围内不遗余力地支持和推广。作为全国粮食主要产区,以崇州经验为蓝本,成都分三步探索出了“怎样种田”“谁来种田”“谁来带头”的经验。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全市力争培育10000名农业CEO,推动全市10个10万亩高产高效粮经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从而全面确保成都的粮食安全。
怎样种田?规模种植效益最大化
“按纯收入500元每亩算,100亩就能赚50000元”
以往,种田技术靠经验,靠家庭劳动。邛崃市高何镇一位农民告诉记者说,他家5口人有2.9亩地,亩产400公斤,把谷子都卖掉也就3000元左右。随后他给记者算账,刨除请人抽水、犁田、栽秧、收割等费用610元左右,亩平均纯收入顶多270元左右。同样的高投入低收入的例子,在全市粮经大县比比皆是,这让大多数农户萌生了“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的想法。
一边面对着农户种田单打独斗效益低,一边作为成都粮食的主产区,还要面临稳定粮食生产的压力。
“怎样种田?”崇州市农发局关起门来算了笔账,农户种田靠经验,没有技术,没有机械,一亩地挣300元左右;如果能够规模经营,统一管理,效益肯定大不一样,至少500元/亩,100亩就能赚50000元。基于这样的考虑,2010年,崇州市在隆兴镇黎坝村成立了成都市第一个土地股份合作社——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种田首次突破了几亩、十几亩的规模,达到了101.27亩。
在适应规模化种植的道路上,崇州围绕帮助“怎样种田”的服务也应运而生,探索并成功实践了“1+4”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农业服务超市,可以购买各个时节的农事服务;农业技术免费咨询、专业化育秧、全程农机化、病虫害防治等,都有农业专家提供全程指导服务;农业公共品牌服务和农村金融服务也陆续跟上发展节奏。“通过构建‘1+4’新型 (下转P2)
(上接P1)农业经营体系,让我们更清楚怎样种田更有效益,实现让农民增收。”崇州市农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谁来种田?CEO全程代耕代管
“有了经理人,农民种田不下田”
同样是种田,种几亩和种几百亩、上千亩的概念肯定不一样。可谁能干得下来,谁又能做得好?为求解“谁来种田”这一难题,崇州市集合了各路专家的智慧:许多人开出药方,比如靠提高科技水平,改善水利条件提高单产;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培训农民等等。这些药方诚然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种田乏人的困境。
经过几次三番讨论,崇州市决定尝试聘请种植“高手”来管理田块,适时推出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经过农发局推荐,崇州第一位农业职业经理人周维松“登场”。他受聘担任崇州市第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杨柳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由他负责合作社的采购、生产、管理、经营等全过程。为此,他获得了专业的称呼———农业职业经理人或“农业CEO”。
“我向合作社理事会报当季的生产计划和生产成本,经社员代表大会通过后执行,农民种田不用下田。”周维松说,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第一人,当年,他一共负责合作社100多亩地的粮食种植。2010年10月,公布结果的时候,不仅社员高高兴兴地拿到了每亩552元的分红,周维松也得到了应有的10%提成,收益近万元,达到双赢。自此,意味着崇州市试点职业经理人成功,并逐步在全市推广开来。
目前,成都有崇州市、蒲江县、金堂县3个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以及彭州市、邛崃市2个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由于崇州市起步早,积累了大量丰富有益的经验,成都市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管理建设也是建立在崇州经验的基础上,并做了适当调整和提高。
谁来带头?种植能手创业青年皆可为
“肥力差的田在他手里都没亏本,凭他的技术,肥力好的田肯定就能赚钱!”
虽然有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管种田,可地还是农民的,水稻油菜还是农民的。万事开头难,崇州市的周维松是当年第一个带头吃螃蟹的,紧跟着,崇州市集贤乡梁景村牟崇伦也“下水”当起了全村的带头人。
没有先例的创新,农民可没有那么看好。第一年,村上有人尝试着拿出一些边角地块入股合作社,于是,牟崇伦顺理成章成了管理50亩地的“CEO”。田块分散,机耕道不畅,不能机械化操作,这大大增加了劳务成本,一年干下来,兑现了入股农户保底收益后,没有多余利润,这让一腔热情的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可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年,愿意将地交给他的村民却逐渐多起来。“那么差的土地在他手里都没亏本,凭他的技术,我相信我的肥田肯定能赚钱!”基于这样想法的还有50多户人。结果,第二年,规模扩大到500亩,牟崇伦士气大振。“这一年,我在全村搞机插秧,村民都笑话说一辈子没见过这么插秧的;但半个月后,秧苗长得明显比他们好很多,最后产量也高出了20%—30%。”第二年轻轻松松就获得了2万多元的佣金。到今年是第三年,规模已经增加到1000多亩,他预计实现年佣金收益15万元。
为了鼓励职业经理人做好带头人,崇州市财政每年拨预算50万元专项用于农业职业经理人的培训;并建立了农业职业经理人政策扶持体系。邛崃市、蒲江县等扶持政策也如出一辙,通过政策来刺激和鼓励种植能手、返乡农民工、创业青年加入农业职业经理人行列。
成都日报记者粟新林
新闻推荐
患有白内障的唐贤武为老伴梳头,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这是家中能找到的夫妻俩唯一一张合影。当初没有为你做嫁衣,现在为你把白发绾起七夕将至听听九旬夫妻的爱情故事红豆生南国,春...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