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盛怀 金堂县栖贤乡梨花沟村居民
他苦苦坚守10年,靠着简易的工具,将家乡上山的羊肠小道改扩建成了宽近3米,长5公里左右的盘山路。
易盛怀
义务修路的“当代愚公”
中国人常说,“想致富,先修路”。开渠修路,自古以来被视为是福泽子孙的大善事。而在金堂县栖贤乡梨花沟村,如今已80岁高龄的易盛怀一不要钱,二不靠人,花费10年时间,用惊人的毅力,义务为村民修路,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当地交通不便的问题,被当地乡亲们誉为当代的“愚公移山”。
用坏四五把锄头
10年修成5公里路
梨花沟村以漫山遍野开放的灿烂梨花而闻名,连续8年举办的“梨花节”已经成为这个小山村一张响亮的名片。而如今易盛怀老人的故事传开后,“中国好人”的口碑又成了这里另一张叫得响亮的名片。
易盛怀一直是一个人生活,早些年仅靠村上分的两亩坡地养活自己,家庭条件并不富裕。那时候,在他家乡有一条上山的羊肠小道,狭窄而破烂,村民通行时有不便,看着大家走路经常踩滑,学生娃娃们上学也很不安全,他心里不是滋味,于是起了个念头,想把这条路修好。
易大爷想要修路的消息,在乡亲们口中传开。一开始,人们并没在意,因为“修公路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活儿”。易大爷不管这些,一个人埋头开山凿石修路。
从梨花沟已有的公路,到临近家门口的山头,虽然整条路不过200多米,但沿途却涉及近10家人的庄稼地。这时候,易大爷拿出足够的诚意:我用我的地和你换,行不行?在当时仍以庄稼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山村里,易大爷慷慨的举动博得了不少乡亲的尊敬和理解,地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从2002年起,易大爷就开始了他的修路工程,一把锄头、一根扁担、两个竹筐和几根錾子,成为他的修路工具。从那时起,无论烈日当头还是刮风下雨,易大爷一直坚守在这条小路上,用简单的工具采集石材,然后夯实、铺平道路……这样的义务劳动,一坚持就是10年。这期间,他用坏了四五把锄头和十多根錾子,最后终于将镇上廖家松林到梨花沟的羊肠小道改扩建成了宽近3米、长5公里左右的盘山路。
如今,易大爷修筑的公路,已成为游客上山游览的必经之路,也成了梨花沟一道独特的风景。除了方便游客,这条路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实惠。“以前上山掰包谷,只能一点一点地往山下挑,加上路不好走,还掉得一路都是。”已经习惯了开三轮车上山干活的村民易盛清说,自从有了这条路,上山干活也变得轻松了许多。
“路修好了,大家的生活条件都能得到改善。只要大家走路轻松了,我个人累一点是值得的。”易大爷用很朴实的话解释自己的行动。
当选“中国好人”
易大爷成家乡名片
“今后提起俺们梨花沟,要说的一个是美丽的梨花,还有就是‘中国好人\’易盛怀的故事!”村民们说起此事,掩饰不住自豪。
易盛怀大爷终生未娶,没有儿女,现在老人住进了三星镇敬老院,但村民们仍然能经常在村道边看到他的身影。尤其是在刚下过雨的时候,老人还是会习惯性地来到这里,修补修补被雨水破坏的道路边缘,或是让村道尽可能地再延伸几米。“易大爷的行动感动了很多人,现在大伙儿有空都会去村道看看,见到有坑洼不平就出手修补。”一位村民说,易大爷年纪这么大都能做到,他们更应该用自己的行动维护这条出行的道路。成都商报记者 王欢
新闻推荐
2014年成都·金堂铁人三项世界杯赛将于今年5月10日-11日在金堂举行。昨日下午,成都市体育局发布消息:与前两届铁人三项赛相比,今年的赛事规格更高,为仅次于世锦赛的B级赛事,并列入奥运会积分赛。届时,...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