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铭贤中学学生留在金堂蜀贤中学继续读书的高初中毕业班合影,前排中间穿长衫者为曾道。
如今的曾家老寨子,天井长满杂草与农作物。
曾家老寨子的屋檐下,当时雕刻的金瓜、绣球、狮子。其上已经落满灰尘,农作物的藤蔓也缠上房梁。
曾家老寨子的房屋有的已经倾塌,藤蔓爬上了泥砖砌的墙。
曾国枢老人提供的,凭记忆描绘的老寨子平面图,铭贤学校的中学部就在这里。
曾家水浸坝寨子残存的风火墙一段
抗战结束后,山西铭贤学校将校产全部留送金堂县
在 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旧属金堂县),有一座古旧的“曾家寨子”,这是从广东迁来成都的曾氏后人在清朝修建的庄园 。 从1937 年到1946年,正值全面抗战最艰难的年代,这座原本为住宅所用的庄园多了另一重身份:山西太谷铭贤学校的新校址,它为从北方躲避战乱的200多名学生和教员,提供了庇佑。
清朝修建
连护寨河、炮楼都有
近日,我们来到曾家寨子看到,这里总共有四座大庄园:曾家老寨子、水浸坝曾家寨、下新寨和上新寨。四川曾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曾在老寨子念过书的八旬老人曾国枢,指着地界向记者讲寨子的故事。
曾家四个寨子先后修建于公元1830-1873年,从清道光、咸丰到同治中期,历经40多年,由曾秀清及其子孙主持修建。曾家族谱记载,曾秀清是曾参的后裔,为曾参七十七派,以务农为本,也很有商业头脑,买卖粮食、川椒、白蜡等,很是赚了些钱,每年买田地,在姚渡镇上买街房数十间,有“曾半街”之称。
随着子孙后代人数增多,老房子住不下,家人分住几处,曾秀清觉得这样不利于对子孙的管教,决定修寨子。一家人从灌县买木料、金堂买石材,就地烧瓦滚砖。十年时间修成这个建筑面积40亩的寨子。寨子外挖了深水沟,进出寨子的大门铺了桥,寨子从内至外分居住区、生活所需区和保卫区。
居住区周围的墙是用峡石礅砌成八尺高,上面用土坯,全高一丈,厚五尺。生活区内有大小天井三十六个,瓦房超过四百间,花园四个,戏台子。生活所需区,内有仓房、碾坊、猪牛舍、荷花池和用作消防池的水池。防卫区在最外层,寨墙四角都有炮楼,用作自保。其余三个寨子的分布格局与老寨子大同小异。其中水浸坝寨子最大,占地60亩,现在保存也相对最好。
铭贤南迁
曾家寨子成了学校
曾家寨子是曾氏后人在四川的居住地,它怎么成了山西太谷铭贤学校的校址呢?
山西铭贤学校,是山西农业大学的前身,1907年,孔祥熙在山西省太谷县创办,是一所私立学堂,由美国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校友基金会出资设立。“铭贤”由孔祥熙定名,这个名字是为纪念1900年在山西太谷县殉难的美国欧柏林大学传教士。学校设有小学部和中学部。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当年10月,铭贤学校决定搬迁,从山西运城到河南陕县,从陕县到西安、汉中、沔县,最后到四川。其间,他们一路风餐露宿,走走停停,但很少停课,总是借用路经地的教室和古庙复课,一遇轰炸或沦陷就马上离开,途中,有多名师生在日军的枪弹下不幸伤亡。
这200多人坎坎坷坷到四川后,马上傻眼了,这里,一时找不到校址固定上课。
学校董事长孔祥熙知道后,忙委托于右任帮寻可供铭贤迁校的地方,这时,于右任好友、曾家后人曾道,在了解到铭贤学校的情况后,他表示,可以帮忙在金堂安排办校的地方。曾道,成都高等学堂毕业,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留学期间他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
曾道与当时担任金堂县参议长的曾绍琪商讨了一番,考虑到老家寨子房屋多,场地宽敞,族人也没有全部用完所有场地,如果每家每户缩腾一下,可以把寨子腾出来。曾氏少年儿童入学免交学费,召集族人商议后,各户都支持这个决定。这样,很快腾出来300多间房屋。曾家老寨子、上新寨和下新寨都借给了铭贤学校迁来的师生。
铭贤在川
从学堂升格为学院
1939年4月,铭贤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就这样在金堂的曾家寨子安顿下来。曾家老寨子是铭贤私立学校的中学部,有办公室、教室、女生宿舍、男教师宿舍、图书馆、学生社团院、病生疗养院,大院前侧,有一个很大的运动场和器械运动场,曾家祖堂被改成了大礼堂,学校举行集会、学生考试都会选在这里。
上新寨背后开辟成一个大运动场,有一百米和四百米的跑道、足球场,铁饼、铅球、标枪投掷场,跳高、跳远场地,这个大运动场也是学校每年举行中学生运动会的地方。下新寨有两个毗邻的大院子,一个院子供小学部使用,院子里也有一个大礼堂,学生在此晚自习。
站在只剩下桥面的老寨子寨门所在地前,曾老先生很激动地指着面前一大片绿油油的土地回忆:这里以前就是大操场。农地另一旁,是后来改建作粮库的上新寨,还能看到一片整齐的屋顶。
除了从山西太谷搬过来的学生,当地和外省又有人入学读书,在金堂期间,高、初中学生由最初的200多人,发展到800多人,每年高中毕业100多人。1940年,校董会在中学的基础上增设农工专科,有教授11人,教员10人,学生58人,农工两科共分6个系。1943年,经教育部批准,铭贤学校改建为“铭贤学院”,由专科改为本科,学制也从3年改为4年。其间还有不少外籍教师来授课。
铭贤迁回
曾家寨院继续办学
抗战胜利后,1946年,铭贤学院迁回山西,校方与曾道及金堂其他人士协商后决定,将全部校产无条件送给金堂,愿意留在金堂上学的学生继续在这里读书。1946年下半年,曾道将校名改为金堂私立蜀贤中学,继续招收学生至解放后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曾国枢老人还有一张保存完好的老照片,摄于1947年,是当时留在金堂继续读书的原铭贤学校的学生所拍的初高中毕业班合影。曾道身穿长衫,坐在中间。背景是曾家老寨子的正门,上面画有门神,两旁的对联曰:“怅怅不能辞,秋月春风等闲度;去去匆复道,登山临水送将归。”
现在,姚渡曾家寨子附近的居民都还记得这里曾经是所学校。有位五十岁左右的村民还回忆说,小时候,经常看到有移居国外的人结伴回来探望曾经学习过的曾家寨子,然后一边看,一边哭,他们自己也说都是看一回,哭一回。由于种种原因,曾经是这些学子重要记忆的曾家寨子未能敌过岁月,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茜
新闻推荐
对书法孜孜以求他的经验“练字中,读帖必不可少,要从书法大家的字帖中学习悟性,才能把字写好。”他的行动“我们还和教育部门合作推动硬笔书法师资培训工作,加强对中小学生硬笔写字课教育...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